正文 第44章 錘煉(3)(2 / 3)

楊明齋之死,曾是一個謎。

過去,楊明齋的卒年,被寫成“1931年”,或者說是“1931年後”。

關於楊明齋之死最為權威的說法,是《青運史資料與研究》第3輯所載《曹靖華同誌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情況》一文。在這篇文章中,曹靖華回憶了周恩來跟他在1954年的一次談話,其中談及楊明齋:

後來他[1]生病,蘇聯送他到西伯利亞養病,那裏條件比較好,但後來病死在伊爾庫茨克。

為了弄清楊明齋的身世,華東石油大學馬列教研室教師餘世誠做了許多調查工作。1988年9月,餘世誠以個人名義寫信給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請求幫助查找楊明齋的下落——因為楊明齋死於蘇聯,蘇共的檔案中會有準確的記載。

楊明齋遺作及楊明齋傳記

戈爾巴喬夫認真地批轉了餘世誠的信。

不久,餘世誠收到了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吉塔連科的來信,說他受蘇共中央的委托,作如下答複:1930年1月,楊明齋未經黨的領導許可,在走私者的幫助下越過中蘇邊界,直至這年秋天,他都在哈巴羅夫斯克掃盲站做中文教員。後來,他轉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在《紅星報》和無線電台工作。1931年,楊明齋被當作“叛逃者”流放到托阿斯克當勤雜工。1934年8月,楊明齋流放期滿,來到莫斯科,在一家出版社當投遞員、謄寫員、校對員。1938年2月,楊明齋被以捏造的罪名逮捕,同年5月被殺。

現在,根據蘇共中央提出的建議,對所有非訴訟機關鎮壓的人都應該恢複名譽……

楊明齋的死因之謎,終於大白。這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先驅,如此悲慘地死於冤屈之案,幾乎令人難以置信!

楊明齋在中國共產黨“一大”之後,又出席了中國共產黨“二大”。

1925年10月,楊明齋帶領一大批中國共產黨黨員,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他被留在那裏,負責中國留學生工作。

1927年夏,得知中國共產黨在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處境維艱,他堅決要求回國,從事秘密工作。

回國之後,環境險惡,楊明齋不得不隱居在北平。他埋頭於著述,寫出了近二十萬言的《中國社會改造原理》。這本書上冊在1928年出版,下冊在1929年出版。

這時,楊明齋和他的家人還保持著通信。

在1930年之後,楊明齋消息杳無,他的家人曾在北平報紙上登出尋人啟事,但總如泥牛入海,沒有反饋。

此後,楊明齋的命運,如同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的公函所述……

楊明齋在中國共產黨“二大”之後,日漸受到冷落,其原因可能在於他曾非常堅決地反對共產國際馬林關於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的建議。楊明齋的身份,不同於一般中國共產黨黨員,他畢竟是由俄共(布)派遣來華的。雖然在中國共產黨“二大”之後,楊明齋服從共產國際的決定,擁護國共合作,然而,他已不像當初陪維經斯基來華時那樣受到信任……

他蒙冤而死之際,為56歲。周恩來讚譽他是“忠厚長者”。[2]

雖然他被曆史淹沒多年,但中國共產黨人仍深深懷念著這位建黨元勳。經過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者們的努力,現在,終於把楊明齋身上的曆史積灰撣去。

[1]指楊明齋。

[2]餘世誠:《一位忠厚長者》,《人物》1984年第4期。

馬林死於法西斯屠刀

馬林對中國共產黨有兩大貢獻。

第一,幫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

第二,製定了國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的戰略,使中國共產黨迅速得以發展。

雖然馬林關於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建議剛一提出便受到了極其激烈的反對,但他畢竟還是征得了共產國際執委會的同意和支持,帶著“襯衫文件”回中國召開西湖會議,說服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者們。

此後,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三大”,馬林自始至終參加。就連陳獨秀本人,也在中國共產黨“三大”所作的報告中說:

起初,大多數人都反對加入國民黨,可是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代表說服了與會的人,我們決定勸說全體黨員加入國民黨。從這時起,我們黨的政治主張有了重大的改變。以前,我們黨的政策是唯心主義的,不切合實際的,以後我們便更多地注意了中國社會的現狀,並開始參加現實的運動……[1]

中國共產黨“三大”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貫徹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意見。

後來,在1935年8月19日,當馬林跟美國伊羅生教授談話時,曾回憶了他關於國共合作意見的由來:

我提出這些意見時,從來沒有從莫斯科得到什麼具體專門指示的問題。我離開莫斯科時沒有什麼指示,我隻是以我自己在爪哇伊斯蘭教聯盟運動中取得的經驗作為依據……由此,你就能理解在中國努力同國民黨建立這種形式的合作是直接以爪哇的成功經驗為依據的。[2]

他提出的國共合作,人稱“斯內夫利特戰略”,亦即“馬林戰略”。

他一次次跟陳獨秀交談,一次次跟孫中山交談,終於促使陳獨秀與孫中山會談,終於促使孫中山在1923年8月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問蘇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