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母女糾葛:譚恩美(3)(2 / 3)

為了遏止母親的病情,她開始追尋母親的人生經曆,她相信在查找過程中會找到母親生病的源頭,以減緩病情的蔓延。因為她相信母親有自己的邏輯。這個追尋的過程就是女兒對母親付出愛的過程,越來越多的了解使這份血緣之愛更加真摯動人。

四、《灶神娘娘》

譚恩美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灶神娘娘》(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據作者說是以母親的生活經曆為素材寫成的。“1991年,我出版了第二本書《灶神之妻》,我把它作為給母親的獻禮。故事以她的生活為素材,這也是應她的要求寫的。”106

《灶神娘娘》劈頭第一句話:“每當母親跟我說話,一開頭總像跟我吵嘴似的。”接著又說:“每當我和母親在一起,我總是覺得自己不得不用全部的時間來避開腳下的地雷。”一開篇就將母女矛盾擺上桌麵,母女關係的主題呼之欲出。倔強的女兒與嚴厲的母親之間曾發生過一次激烈衝突,十四歲的女兒在父親去世時堅持不哭,母親指責她時,她說:這不是我的父親。為此她挨了母親的耳光,因為母親驚恐地發現女兒在無意中說出了一個埋藏多年的事實,她是前夫文福的女兒,是在她離開中國時文福帶給她的最後傷害,而她作為傷害的證據一直存在母親身邊。這件事使她們母女關係一度十分緊張。珍珠常常做噩夢,對自己惡劣對待病中的父親十分愧疚。當她自己身患多發性硬化症也有癱倒在床的危險時,她更是對疾病本身充滿了恐懼。她變得焦躁,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母親,可是每次一開口就被母親叉開去。母親並非有意,隻是她不習慣傾聽。這使得女兒認為自己和母親之間有巨大的鴻溝,無法分擔生活中的重要事情。

然而,她將敘述的重心放在對一個悲劇中不斷抗爭命運的女性雯妮身上,將這個女性塑造為極度隱忍,一再順應命運的安排,所以一再被命運折磨的女性,最後,她終於決心找回自己,進行殊死抗爭,最終贏得了人生的幸福。而灶神娘娘的民間故事是這樣講述的:一個農夫和勤勞能幹的妻子攢下許多財富,後農夫又娶了一個漂亮女人,把元配趕出家門,兩人坐吃山空,漂亮女人揀高枝飛了,農夫變成乞丐快餓死時,被元配所救,農夫因極度羞愧而跳進灶台而死。玉皇大帝於是封他為灶王爺,監視人間人們的所作所為,每年都要向玉皇大帝彙報,誰得好運,誰得黴運,都由他說了算。

雯妮從六歲起就寄養在崇明島的叔叔家,忍受眾人對自己母親的詆毀。“缺少愛”似乎是譚恩美小說女主人公的共有病症,她們的童年是孤獨的,她們往往並不渴望父愛,而對母愛有著強烈的需求,因為缺乏而渴望,因渴望而憂傷。雯妮母親失蹤後,她就生活在一個無愛的空洞裏,背負著名聲不好的母親的恥辱,在叔叔家被忽視與冷淡,是一個出於好心收養的累贅。為了讓她聽話,老阿嬸一家用各種語言恐嚇威脅她,比如趕去要飯,賣做奴隸,嫁給乞丐等,總之使她恐懼,趕緊磕頭求饒。他們的威脅並不是停留在嘴上的,如果她真的不聽話,這些也就真的會變成現實。因為她是屬於他們的,他們對她有裁決權。

譚恩美著力於女性譜係的書寫,與之相對的是父親形象的缺席、失聲。在她小說裏塑造的男人形象,大都是負麵的,扁平人物。文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男人,他自私、貪財、好色、狡詐、毒辣、暴虐,禽獸一樣找各種女人滿足性欲,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一丁點親情。十六歲的雯妮和花生邂逅文福。文福想借助婚姻介入島上第一富豪家。他最初的目標是花生,因為她看起來傻乎乎的且大膽。雯妮替她們傳遞情書,幫助他們幽會。但是文福上門求親時,家裏隻願把雯妮嫁過去。文福也從別的渠道得知雯妮家更有錢,同時雯妮也早被文福的聰明漂亮所迷住了。而雯妮的父親因為她母親的緣故,明知所嫁非人,仍然讓她嫁了過去,成為她半生不幸的始作俑者。從結婚之初,文福就逼迫雯妮在做愛時承認自己是娼妓,丈夫是自己的天。弄各種女人到家裏來睡,花妻子的私房錢,買一輛破車到處瞎逛,結果把車給燒了,還壓死了跟他出遊的女孩,自己也成了殘廢。但他並不收斂,反而變本加厲,酗酒鬧事,稍不如意非打即罵。一次請客吃飯,他因客人說笑的聲音大了一點,就對妻子大聲責罵,並命令妻子當著客人的麵磕頭求饒。在雯妮醫院生孩子的時候,他不但不予以照顧,反而勾引女人在家奸宿,他還強奸年僅十四歲的小保姆。對這個男人來說,性是第一要緊的事情,獸性的滿足,極度膨脹的自我意識。女人隻是欲望化的物品,是男人玩弄發泄的對象。男人可以與很多女人發生關係。而女人隻能隨時保持自己的魅力,用各種方式討得丈夫的歡心。如果丈夫不喜歡,隻能怪自己。容貌不佳就已經天然的成為女人的一大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