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母女糾葛:譚恩美(4)(1 / 3)

譚恩美就像她自己認為的那樣的確是個美國人,但她寫作的素材確實又全都來自中國,她寫的最好的人物形象是她的中國母親形象係列和她們的中國故事。她試圖通過母親故事的敘述來叩問古老的中國,那個傳遞給她血緣根脈的古老國度。它們似乎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對她有著強烈的蠱惑和吸引力。而這些東西同樣帶給美國的讀者以強烈的魅惑,她的作品多次位居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列可以說是巧妙的注腳。作品的暢銷也刺激了譚恩美在類似素材的反複書寫和深入思考,技法越來越嫻熟,思考也日漸深刻。

女兒對中國的認同最直接體現在對母親的理解,母女兩代人達成理解。也體現在對中國故事的反複講述和對中國曆史的深切認同上。《喜福會》中龔琳達感歎道:“我弄不明白,為什麼人們總要把中國風味中最落後的部分作為特色來點綴?”其實譚恩美自己何嚐不是這樣?她所挖掘的寫作素材也都是中國風味中最落後的部分,比如為親人割肉為藥;妾;童養媳;麻將;鬼;算命卜卦;中醫把稀奇古怪的蛇蟲百腳的幹殼和枯葉幹花包成小包賣給病家。接骨大夫用龍骨(地底下挖出的龜甲、獸骨、北京人的骨片給人治病。吃野生動物等等,大寫特寫,幾乎每本作品都有涉及。這是對美國讀者的取悅迎合。

五 《沉沒之魚》:文明與生態的衝突

《沉沒之魚》是譚恩美推出的新作,與前期探詢母女關係的主題不同在於,這部帶有神秘懸疑色彩的小說落筆文明與生態的衝突,體現出作家對世界,對自然,對女性生活,對文明走向的深刻關注。筆者試圖從生態女性主義視角解讀這部優秀的長篇小說。

一、幽靈小說還是生態小說?

作者以一篇《致讀者》和一篇新聞報道文章《旅遊者在蘭那王國消失》為開頭,強調所敘之事的真實可信,這是成熟作家的慣常手法,刻意打造一個真實的行文環境,使讀者盡快融入作品氛圍。全書分為五部分“舊金山”、“雲南”、“蘭那王國”、“無名之地”、“不是結局”,基本按照旅遊順序展開文本。小說中死者陳璧璧越位出席,以幽靈身份伴隨十二個美國遊客的東方探險之旅,講述自己的見聞和內心感悟,使小說帶上一種村稗野史和古怪傳奇的印痕,也是本書被稱為幽靈小說的最大原因。

故事以一種詭異的方式進入作家的心靈。她行走在現代文明的繁華街市,忽被暴雨驅趕到“美國心靈研究學會”――這是否有著某種隱喻?現代都市文明中的我其實孤獨空虛,遭受打擊後在這裏尋找心靈的避難所。在這裏,她與無意識創作也即與鬼魂交流而記錄下來的一種寫作方式相遇,克倫?倫德加講述的故事成為那個雨天最大的收獲,成為本書的由來。

聽起來似乎荒誕不經,也給小說營造了初始懸念:究竟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事件還是作者以神奇想象力的杜撰?世上真的有鬼嗎?真有人能與鬼魂交流嗎?作者言之鑿鑿,卻又故意宕開一筆:“無論我們是否相信,活人能夠與死者交流,但讀者在閱讀小說的時候,都願意暫時將懷疑擱置在一邊。至少我們都曾經幻想過,通過別人的想象進入那個世界。故事的述說者現在或者曾活在我們的中間。”作者特意提到對許多人的采訪與感謝,並特別感謝倫德加,並說她病逝的時間,將真實與虛構攪到了一起。

但我更願意把這些看做作家的敘事策略和結構故事的技巧,譚恩美很可能借助了這個懸疑的外殼表達自己對現實的關注,那就是對地球生態的關注,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從標題意蘊來看,《沉沒之魚》的英文標題為:Saving Fish fron Drowning,直譯為拯救溺水之魚。在作品中譚恩美借人物之口予以解釋:把魚從水裏撈起來以免它溺死。魚作為生物是一個自在自足的生存,不應被控製,被占有,當然當它自由自在地活在自己的環境中時,它也是沒有必要被拯救的。“拯救”這種荒謬的行為往往出自人類的自傲與自私。人類出於無知而強加諸在魚身上的愛。這種看似可笑的關愛方式發生在人類身上時,就成為悲劇了。生活在叢林深處的南夷人就是這樣的“魚”,他們被幾個有愛心的美國人撈出來,在媒體拯救過程中,部落徹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