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當事(7)(2 / 2)

(五)富而好禮

“君子不以紺諏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診浠裕,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霓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抉。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齊,必有明衣。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孔子並不反對致富,而是思考富之後怎麼辦的問題,富而好禮的對立麵是為富不仁,因為仁為禮之體,禮為仁之用,內心不仁之人,其表現出來的肯定是無禮;富而好禮是一種品位,一種境界,一種修為,一種維護自尊的選擇。許多時候人們會產生仇富心理,其實並不是仇視富人的財富,而是仇視擁有財富之後富人的作派。貧富分化在某種意義上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仁義的丟失或消亡。

商儒子貢

儒商現在很流行。一個人如果能得到儒商的稱號,當然是很榮耀的。所謂儒商,本質上還是商人,儒隻是這種商人的一方麵的特點,即比較有文化素養,看上去相當儒雅。但是,從子貢的實際情況看,我以為稱他為商儒可能更合適些。這並不是在玩文字遊戲。儒商在本質上還是商,而商儒就不同了;商儒在本質上還是儒,隻是這種儒有一個顯明的特點就是能經商,或者說經商的意識比較強烈,經營的本領特別高強。從《論語》或《史記》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子貢以言語著稱,他的作為主要是外交方麵的,而且在傳播孔子的思想和學術方麵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他完全是一個儒。但是,在從事儒業的同時,子貢還特別能經商。子貢的經營顯然不完全是為了賺錢,更可能是為政治、思想、學術創造條件,打下經濟基礎。據司馬遷的說法,孔子周遊列國,主要經濟讚助來源於子貢,而在孔子死後,竭盡全力宣推孔子的也是子貢。如果這些說法成立,更可以說明,子貢不是為賺錢而賺錢。他的賺錢隻是手段,即商是手段,儒才是目的。所以,我說,與其說子貢是儒商,還不如說他是商儒。

下麵我就來看看子貢在商業活動以及對待財富方麵的一些態度吧。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這是子貢與孔子的一次關於貧富之人處世態度的討論。

子貢顯然已經是富者了。但是,任何的富者都應該有一個從貧到富的過程。一個人如果從一出生就是富者(如繼承而來的),這在真正意義上是不能算富者的。至少,他不可能真正享受到做為富者的樂趣,因為他未曾經曆過貧困,不知道貧與富的的差別,無比較則不能判斷,於是就不能深切理解富的意義。子貢大約不是生來就富的,而是經過奮鬥由貧而富的,因此,他有資格來論貧富的處世態度的。

子貢是靠自己奮鬥而致富的。這在《論語》中有清楚記載的。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子貢與顏回,一個貧得不行,吃不好,住不好,而且不幸短命死矣,以至讓孔老師天天為他哭哭啼啼。戲劇曲牌裏有個《泣顏回》大約就是來源於此的吧。而子貢卻是七十子之中最富有的。

子貢是怎麼富起來的呢?第一,不受命。不受命有幾種理解。有說是不相信那個時候社會認可的天命,也就是按現在人的說法,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有說是不按常規出牌的人,不受條條框框約束的,敢於冒險,敢於創新,勇於進取。第二,貨殖。就是搞貿易,通過易貨而使錢增多起來,殖,大錢生小錢吧。第三,商業知識相當紮實,市場預測得很準,幾乎是百發百中。如果那時候有股市,他肯定不是股市黑嘴,而是高級操盤手。至少有這麼些因素,加上當時的經濟環境,才成就了他不受孔子批評的富貴。

子貢向孔子提出問題:第一,人窮誌不短。即使貧窮,但不向富貴諂媚,不低聲下氣,屈膝求哀。第二,一旦富起來了,沒有驕橫,不可一世,也沒欺貧淩弱。能做到這樣,老師您覺得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