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拾人牙慧(1)(3 / 3)

這幾個沒有得到“紅封”的人一聽,都覺得有道理,服氣了。原來,當地的習慣是“修佳城”或“打喜壽”(即為還活著的人製造預備的棺材),隻有開工的日子,沒有竣工的期限的。顯然,規定竣工的期限是一種忌諱。這道理大家一想就明白了。

吃飯睡覺,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餓了就吃,吃飽了就快樂;困了就睡,睡醒了就舒服。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像我這等愚鈍之人,經常不解這個“真諦”,常常要違背自己意願,做違心的事情,結果是要忍受無盡的“煩惱”。

據說修禪有三步進階,以山水作比,就是:第一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步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個“還是”是個機鋒關節所在。認識到了“還是”,那就等於“回來”了。“回來”就是回到自己的心裏來。回到自己的心裏,自然就能看明白自己的心,發現自己的本性,而佛家說“明心見性”就是佛了。禪是梵語“禪那”的音譯,意譯成漢語,是“靜慮”的意思,更通俗一點說,就是“靜靜地想一想”。想一想就回來了,那就是禪了。哈哈,我“頓悟”了:原來李穀一唱的那首《故鄉是北京》居然還深含禪意呢。

“走遍了南北西東,也到過了許多名城,靜靜地想一想,我還是最愛我的北京……”

愛就回來吧,回來就好。回來就有“油條豆漿家常餅”吃呢。

還有誰需要心理幹預

“上海襲警案應該不會引起全國範圍內警察的心理變化,但對上海市公安局閘北分局的警察、傷亡者的同事,可能會造成相當大的心理困擾,相關機構應該盡快啟動心理幹預措施,對他們進行心理鑒定,然後按照鑒定結果采取相應的心理輔導程序。”

上海襲警案發生後,網絡上的文章中有上述這一段話。在這段話中,有五處提到有關“心理”的術語。其中主要的是說要對相關的警察進行心理幹預和心理輔導。

這很好。因為警察畢竟擔負保護人民的職責,保護好了人民警察,讓他們能更好地保護人民,這也是人民的願望嘛。

不過,在看到對人民警察進行心理幹預時,我又想到了一些相關的問題。一是還有哪些人也需要心理幹預?二是由誰來實施心理幹預?三是哪些人有能力、有資格從事心理幹預這一職業?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心理幹預”這個本來較為陌生的概念,出現的頻度很高,就是平民百姓也能約略地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這也是中共十七大精神的體現,因為在十七大報告中就提出“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問題。

哪些人需要心理幹預,在抗震救災中有比較明確的列舉,比如受災的群眾、參與救災的醫務人員和廣大的部隊官兵等等。而在上海襲警事件發生後,正如網上所說的那些受到驚嚇的警察。其實,在所有極端事件發生時,都會給相關的人員造成心理損傷,都有必要進行心理幹預或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等等。但問題是,在極端事件發生之前,人們是否注意到了這一點?比如此次事件中的凶手,在他尚未成為凶手的時候,人們是否注意到他的心理狀況?又緊接著的7月2日張家界也發生了煤氣爆炸案,那個製造爆炸的案犯,他在此前的心理狀態又是如何,有沒有人注意到了?還有多少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下一個是誰?

哪些人應該擔負起對社會人們的心理進行幹預的職責呢?這好像很難說清楚。但在大道理上說,政府是保護人民的,人民的生命財產需要政府的保護,而生命當然包括心理的健康和精神的安全,如果要求更高一點,可能還包括人格的尊嚴。這些都理所當然地要得到政府的保護。於是,從大方向上看,心理幹預的主體應當是政府。而政府實施對社會的心理幹預,其對象當然不排除政府的官和員,比如,當上海襲警事件發生之後,就有人“第一個”想到的是警察。其實,這並無不妥。如果還有人“第二個”也想到老百姓,那麼,他的想法自然就更完美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