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古以來,讀書就是社會低層向高層流動的唯一的途徑,社會能否實現公平,最根本的取決於國民受教育的權利是否平等。封建時代不可能做到這樣,人們社會地位不平等是長期存在的,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普遍存在。現在,國家對教育事業高度重視,連續出台了許多政策,深得人民擁護。比如九年義務教育,學費減免,農村寄宿生補貼,高校貧困學生資助等等。這些政策都在督促落實之中,而且人們還有理由相信,更加優惠的教育政策,將陸續出台。
當年毛主席教導我們的同誌,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光明,要看到成績,要提高我們的勇氣。這句話非常有效果,確實讓許多處在困難的同誌,增強了信心,提高了勇氣,最後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按照毛主席教導的辯證地看問題的方法,在看到光明和前途的同時,如何來克服眼前的困難,這也是問題的“另一麵”。這一麵不能很好解決,同樣有可能讓人們灰心和泄氣。
“子讀書家貧”,就是問題的“另一麵”。所謂“子讀書家貧”,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惡補,二是訛詐。
先說惡補。我這裏的惡補一說,是借用醫學術語的。醫學上的惡補,大概是指沒有根據身體狀況,胡亂食用各種補藥補品的做法。這樣的後果有三種:一是無效,二是有害,三是增加經濟負擔。讀書的惡補與此大體相類。現在講素質教育,平時在校都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可是到了暑假,本是孩子們歡天喜地大玩特玩的時間,卻有數不勝數的各種補習班正如火如荼、爭先恐後地開辦著。各種技能科,外語,薄弱課程,無一不可以進入補習名目。最近還聽說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居然還要請即將成為他們老師的教師們,補習漢語拚音。這種極端荒唐的補習,現在也讓人們覺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家長和學生們,為了這些補習,南征北戰,東奔西突,氣喘籲籲,焦頭爛額。大熱天流些汗水,對於那些天天艱苦勞作的家長們來說,實在算不了什麼,讓他們最為頭疼的倒是並不低廉的各種補習費!暑期補課完了,開學了,各種各樣的補習,也仍然如愚公一樣“每天挖山不止”。有些鄉下的孩子因為學校撤並,或者當地教學條件太差,要到城裏租住與任課老師住處較近的房子求學,同時還要家人陪伴。這樣愚公們挖山挖到了金子,家長們被挖去了鈔票。這是“子讀書”導致“家貧”的一種。
再說訛詐。用“訛詐”一詞來說教育,實在不忍心,但我又一時找不到更合適的用語,隻好不好意思將就了。訛詐的特點,大約是利用對方的微小失誤或過錯而索取超額的補償。而在讀書方麵受到訛詐的那些人,很多是連失誤或過錯都談不上,僅僅是因為地位不利、環境不佳罷了。考試分數差一分,能在多大程度上衡量出一個人的素質、能力或知識水平以及將來的發展前途?但是就因為這一分的差距,你想讀你所希望的那所學校,就必須比被正式錄取的人多交2萬元左右的錢。誌願填得“不準確”,想改變一下,以達到你理想的學校,也同樣要交一筆以萬元計的所謂“擇校費”,並且這學生還有一個讓自己不能昂首挺胸的稱呼,叫“擇校生”。至於擇校一說,表麵上看是“自願”的,其實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辦學條件下,大家心知肚明,這種自願是什麼意思。說白了,就是“迫於無奈的自願”。被迫自願擇校的那些家長,心裏有多少酸苦,看來隻有他們清楚了。
有人約略地計算了一下,一個在老家當地沒有學校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在城裏讀書,包括補習、住宿、“擇校”等等各種費用,到高中畢業,還沒有上大學之時,以現行價格計算,大約要花費15萬至20萬元。就算現在官方的統計,農民年均收入為5000元,父母二人一年能賺1萬元,全部用於孩子讀書都不夠,這樣的“子讀書”,家不貧才怪呢。
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題是“他們”,有一位被評為“狀元”的考生就寫了住在城市盡頭的“他們”:家貧而讀書的孩子們。學生是純真和善良的,“狀元”考生最後說,“他們”將成為“我們”,過上和“我們”一樣的生活。這實在讓人感到欣慰。
從我所知,這些“他們”,如果不能解決因讀書而家貧的困境,很多“他們”的後代還將永遠是“他們”。我們都是一家人,名字叫中華。如果一定要在一家之內,人為地分出你、我、他,這將不僅僅是“他們”的不幸,也是“你們”的不幸,同時也是“我們”的不幸和大家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