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拾人牙慧(9)(1 / 2)

套用現在一句比較流行的廣告語,《孝經》中的那句話,可以大概地翻譯成:愛自己,就是愛爹媽。“古人所提倡的孝道,其核心的概念是愛、敬。特別是愛,這是第一位的。那麼,想愛爹媽,最起碼的就是不讓爹媽心疼。爹媽最心疼的是什麼呢?可憐天下父母心,爹媽最心疼的就是兒女受到傷害,包括身體及其一切附生之物。小時候是三災八難,磕磕碰碰,長大後就是與人打架鬥毆,頭破血流,最傷心的當然是刑罰加身,身敗名裂了。所以,想當個孝子,一開始就是要培養自愛的意識,愛自己就是愛爹媽;心疼爹媽,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不讓爹媽心疼。

據說《孝經》是孔子向曾參傳授孝道的書,而曾子又被認為是孝行最好的弟子之一。曾子一生當然是沒有犯罪,所以也就沒有受到什麼刑罰。即使這樣,在他病重的時候,他還是叫弟子檢查一下他的身體,看看有沒有什麼傷疤,知道沒有了,他才放心,為自己能做到孝而感到欣慰。

貪生怕死,一般會讓人認為是不光彩的。但是,如果整個社會所有的人都是貪生怕死的,所有的人都是自愛的,這個社會一定是和諧美好的。更不會有暴力戰爭了。這隻能是一種假設。不過這種假設,對培養孝的意識來說,顯然是必要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受到傷害,推己及人,也就不能去傷害他人了。自己沒有受到傷害,又沒有因為傷害別人而受到懲罰,當爹媽的自然是高興的。這樣就算是在孝道上邁出了可貴的一步的。

其二孝是一種正常的生活態度

孝是令名,不孝是罵名。盡管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有意地要成為孝子,但是,人都害怕背上不孝的罵名。

成為孝子好像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可能是人們的一種誤解。在更早的時候,對孝的要求其實並不很高,看看《孝經》裏對”五孝“的要求,能夠發現孝其實就是一種正常的生活態度。

《孝經》自”天子章第二“至”庶人章第六“分別闡述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及庶人的所謂”五等之孝“,指出天子須愛親敬親,諸侯須不驕不溢,卿大夫須言行無擇,士須資親事君,庶人須謹身節用。表麵上看起來,這反映了社會的不平等,事實上這是根據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角色,有所側重地就某一方麵進行特別的強調。因為所謂的平等,其實質意義是相同情況相同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如果不區分具體情況而強調整齊劃一,那倒是真正的不平等了。比如這次抗震救災,對黨員幹部的要求顯然是更高更嚴格,這正好是體現了黨員幹部與廣大的普通群眾在實質是平等的。

每個人都按照各自的社會分工,過著正常的社會生活,在古人看來,那就是行孝了。天子”至尊“,但天子也是有爹媽的;庶人”低賤“,但庶人也不是從石頭縫裏出來的。天子愛自己的爹媽,敬自己的爹媽,你就不能討厭別人的爹媽,不能怠慢別人的爹媽,否則你就與”至尊“的地位不相稱了。這是對天子”至尊“這一具體情況提出的具體要求,如果天子和庶人一樣,也隻顧自己的爹媽,就不是過正常的天子生活了,至尊地位就要丟掉了。諸侯、卿大夫和士,也是這樣,都要按照各自的角色,過各自的”正常“生活,能夠做到這一步,基本上也就算是孝了。對此,古人有一句高度概括的話,叫做”尊卑雖別,至於行孝,其道不殊“。古代社會,人們的地位身份的不平等是不容回避的客觀事實,但在行孝的”道“上,大家是平等的,即都要按照各自的地位、身份和角色,過著各自的正常生活。偏離了正常的生活軌道,就有可能導致”不孝“的了。

其三政無孝不行

所謂行政,大概而言,就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社會的規範和行為的總和。依法治國,可以認為是行政的集中體現;如果望文生義地說,行政就是行使政治權力,或者,政事的運行,這也與行政的本質意義不會離得太遠。

但是,我們知道,任何一種行政,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之上的。而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心理習慣和價值取向。現在,我們實施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略,其後者,正是在文化層麵上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