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夫子主張人性本善,以為人的羞惡之心是與生俱來的。這也許是真的。現在有許多不知羞的人,可能隻是後天不在意養護而缺失了。要是這樣,那麼就有“養羞”的可能了。至於本有羞恥之心,隻因紅塵過濃,把臉皮染厚了的人,也好辦,削洗削洗吧。當然,是“羞養在各人”、“削洗靠自己”,還是等待林妹妹來畫幾下臉,弄個尷尬難堪,則不得而知,有待研究了。
請醫生來治不仁
時代很好。時代好在窮人越來越少了,富人越來越多了。窮人少的根據是扶貧攻堅行動,使得原來較多的貧困人口逐年下降;富人多的理由是上街時隨處可見珠光寶氣的夫人和在人行道上呼嘯而過的飆車少爺。
2500多年之前,孔子就和他的弟子子貢討論過窮人和富人如何過日子的重大問題。子貢覺得“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就不錯了,孔子卻要求高些,說是“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這問題還真不好解決。2500年過去了,窮人還是不可避免地諂媚富人,看見有錢人就不免要眼紅,或者不眼紅也要低聲下氣,希望富人多少能給一點。富人多了也不太好辦,因為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其中就有為富不仁的鳥兒了。
為富不仁是富人的一種毛病,這毛病不好治。聖人開出的方子是“教之”,政治野心家的方子是“革之”,江洋大盜的單方是“搶之”,梁上君子想到了“偷之”,沾親帶故的人厚著臉皮“乞之”,那麼普通的平頭百姓呢?隻好希望於聖人、政治野心家的方法見效,江洋大盜、梁上君子和與富有親者是指不上的了。
不過聖人教了2500多年,富人的病是毫無減輕;多少次的政治努力,總是革去舊富,又生新富,這毛病還是依然如故。
是不是可以找個醫生試一試呢?
也許可能吧。《近思錄》裏有一段引自《二程遺書》的話,說:“醫書言手足痿痹為不仁……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原來“不仁”還可以是醫學術語,大約是指氣血不暢、經絡阻滯引起的器官麻木,難怪還有一個成語叫“麻木不仁”,不仁就是麻木,麻木就是不仁。
既然不仁是指氣血不暢、經絡阻滯引起的器官麻木,那麼,對症下藥,就可以開出理氣通絡的方子了。
理氣通血可以有兩種辦法,其一是自治。常言道,自家有病自家知,有什麼病,如何得病,病起來感覺怎樣,隻有自己最清楚,因此,自治應該是上策。所謂自治,就是自己在病根上進行治理,比如醫生經常教給病人的那些方法,說要注意控製飲食、加強運動等等。用在治為富不仁上,就是適當減富,不要那麼貪得無厭,應該放手就放手,應該讓利就讓利等;而運動呢,就有點不太好說了,大約的意思可能就是多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如扶貧、捐助什麼的。
理氣通血的第二種辦法就是藥石俱下,這是強製性的,對患者來說,肯定會帶來一些不愉快,甚至是難受的,但是,為患者的生命計,重病用猛藥,該下狠手時還是要下狠手的。現在醫學發達,醫術高明,各種方法都可以應用。比如說洗腸放血、開刀牽引什麼的,動作起來,也是輕而易舉的。這些年來,大家都在呼喚開征房產稅、奢侈品稅什麼的,就是方子。當然,對於公益事業、慈善活動之類,也不要總是拿小學生和馬路謀生者來“被自願”,實際上也可對富有者“被”一兩回“自願”。
以上兩種方案,如果能結合起來使用,效果肯定會更好一些。為富者的不仁要是治好的話,那才真正是你好、他好、我也好。富者好了,社會就好了;社會好了,時代就更好了。我就這樣癡心妄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