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鄧小平倡導對外開放
粉碎“四人幫”後,鄧小平對引進外資、利用外資、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問題,作過多次論述。
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講話就著重強調:
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的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9月16日,鄧小平在聽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彙報時,特別談道:
我們現在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好多條件,毛澤東同誌在世的時候沒有,現在有了。……比如毛澤東同誌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想擴大中外經濟技術交流,包括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貿易關係,甚至引進外資、合資經營等等。但是那時候沒有條件,人家封鎖我們。……毛澤東同誌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給我們開辟了道路。我們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關係和經濟文化往來。經過幾年的努力,有了今天這樣的、比過去好得多的國際條件,使我們能夠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吸收他們的資金。……
世界天天發生變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我們關起門來不行,不動腦筋永遠陷於落後不行。
10月22日至29日,鄧小平訪問日本。11月5日至14日,又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訪問。世界現代科技的發達和各國利用外資帶來的經濟迅速發展的狀況,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0月26日下午,鄧小平乘新幹線“光-81號”超特快列車離開東京前往京都訪問。列車以每小時210公裏的速度運行。一批日本記者要他談對新幹線的觀感。鄧小平說:“就像推著我們跑一樣,我們現在很需要跑。”
從新馬泰訪問回來後,鄧小平對新加坡利用外資帶動經濟迅速發展印象很深。後來他在一次講話中說:
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們利用外資的一些情況。外國人在新加坡設廠,新加坡得到幾個好處:一個是外資企業利潤的百分之二十五要用來交稅,這一部分國家得了;一個是勞務收入,工人得了;還有一個是帶動了它的服務行業,這都是收入。我們要下這麼個決心,權衡利弊、算清賬,略微吃點虧也幹,總歸是在中國形成了生產能力,還會帶動我們一些企業。我認為,現在研究財經問題,有一個立足點要放在充分利用、善於利用外資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1979年1月,在一份反映香港廠商要求在廣州開設工廠的材料上,鄧小平批示:這種事,我看廣東可以放手幹。
1月17日,鄧小平在同胡厥文、胡子昂、榮毅仁等工商界領導人談話時,明確提出:
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吸收外資可以采取補償貿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營,先選擇資金周轉快的行業做起。
11月20日,鄧小平在會見聯邦德國研究和技術部部長福爾克爾·豪夫時說:
我們要采取正確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搞國際合作。要充分利用國際上先進的技術,包括要吸收發達國家的資金,學習國際上先進的管理經驗。
11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總裁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時,第一次將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方針、政策用“開放”的概念進行概括和表述。鄧小平說:
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開放的對外政策。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基礎,但是,離開了國際的合作是不可能的。應該充分利用世界的先進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資金,來加速四個現代化的建設。這個條件過去沒有,後來有了,但一段時期沒有利用,現在應該利用起來。
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能說隻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同樣地,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好東西,包括經營管理方法,也不等於實行資本主義。這是社會主義利用這種方法來發展社會生產力。
鄧小平這些關於對外開放的論述,奠定了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理論基礎。在明確指導思想以後,如何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采取什麼樣的具體政策有效地吸引外國的先進技術、設備、經驗和資金,就成為一個必須用新思路才能解決的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鄧小平提出了建立經濟特區的思想,為中國的對外開放揭開了新篇章。
2.讚成建立經濟特區,要求“殺出一條血路來!”
中國“經濟特區”的創建,經曆了一個從淺層次到深層次逐步探索的過程。“出口特區”就是這個探索過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