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報告指出,我們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戰略方針問題。社會主義的曆史經驗和我國當前的現實情況都告訴我們,是否堅持這樣的方針,將關係到社會主義的興衰和成敗。報告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分為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個方麵。文化建設指的是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它既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思想建設決定著我們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它的主要內容,是工人階級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理論,是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會主義公有製相適應的主人翁思想和集體主義思想,是同社會主義政治製度相適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是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和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是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
第三,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報告指出,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製的原則,繼續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製和領導體製,使人民能夠更好地行使國家權力,使國家機關能夠更有效地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要擴展到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發展各個企業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發展基層社會生活的群眾自治,並把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同社會主義法製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化、法律化。同時進一步發展國內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要繼續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少數民族人士和宗教界愛國人士的合作。必須盡一切努力,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包括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第四,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報告指出,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從來是我們處理對外關係的根本出發點。中國用以指導自己同各國發展關係的一貫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任何情況下,中國永遠不稱霸。當前威脅世界各國和平共處的主要力量是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因此,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最重要的任務。中國把堅決同其他國家一起為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而鬥爭,看作自己神聖的國際義務。中國共產黨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幹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發展同各國共產黨和其他工人階級政黨的關係。中國應當對世界有較大的貢獻。
第五,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報告指出,當前在黨的建設上必須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健全黨的民主集中製,使黨內政治生活進一步正常化;二是改革領導機構和幹部製度,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三是加強黨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的工作,密切黨同群眾的聯係;四是用三年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整黨,使黨風根本好轉。
以上五個方麵,實際上是把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具體化了。
4.打開一條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新路
十二大閉幕後不久,鄧小平在9月18日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訪問。
在火車上,鄧小平向金日成介紹說:我們剛剛召開了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二大以後,我國政治形勢更加穩定,可以更好地一心一意搞建設了。十二大提出的奮鬥目標,是二十年翻兩番。二十年是從1981年算起,到本世紀末。大體上分兩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礎,後十年高速發展。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
鄧小平還說:我在東北三省到處說,要一心一意搞建設。國家這麼大,這麼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麼過?我們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麼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在開始的一段很長時間內生產力水平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完全消滅貧窮。所以,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到了第二階段,即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經濟高度發展了,物質極大豐富了,才能做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不努力搞生產,經濟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優越性如何體現?因此,我強調提出,要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鄧小平最後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我們打開了一條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新路。
鄧小平這句話,是對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2年9月十二大召開這四年曆史最扼要、最恰當的概括。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經過30年的不懈努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輝煌成就。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二、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此過程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隨之豐富發展,先後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十七大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我們提出的到20世紀90年代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已經實現。我們正為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總規劃、總目標而奮鬥。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的各方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國人民正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續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地沿著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同時,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目前人均收入相當於美國的1/25,日本的1/21,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球排名仍在百位之外。按聯合國的標準,我國還有大約1.5億貧困人口。進一步改變中國的麵貌,實現建設全麵小康、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還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團結奮鬥,不斷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