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 / 3)

2月29日,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講話。重申:“我們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括地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強調黨章中關於黨的政治路線“不管怎樣表述,實質是搞四個現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經濟建設,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誤。”並指出:“一心一意搞四個現代化建設,必須一心一意地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在這篇講話中,鄧小平談解放思想,一方麵指明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另一方麵指明解放思想的科學含義。他說:“我們搞四個現代化,不開動腦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麼叫解放思想?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決不能夠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不能損害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

4月1日,鄧小平同中央負責同誌談話,從革命的高度強調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他說:“革命是要搞階級鬥爭,但革命不隻是搞階級鬥爭。生產力方麵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曆史的發展來看是最根本的革命。”

4月12日,鄧小平會見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談發展速度問題,指出:“任何革命都是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社會主義總要比資本主義優越。社會主義國家應該使經濟發展得比較快,人民生活逐漸好起來,國家也就相應地比較強盛一些。”“現在我們正在摸索比較快的發展道路,我們相信這方麵是有希望的。”“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

4月21日,鄧小平會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代表團時向客人介紹建國30年來搞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他說:“總起來說,第一,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搞不成社會主義。我們過去就是吃‘左’的虧。第二,不管你搞什麼,一定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講究經濟效果。”

5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幾內亞總統杜爾時,強調從各自特點出發和按經濟規律辦事。他指出:“各個國家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實行社會主義政策。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也要考慮到國內各個不同地區的特點才行。”他從分析造成有些地區糧食不能自給的原因為例,指出其原因“主要是脫離了當地的客觀經濟現實,超越了經濟發展水平,沒有按經濟規律辦事。這樣製訂出來的政策就不能調動積極性。……總之,我們現在強調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他再一次強調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他說:“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隻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頭,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

12月25日,鄧小平在十二月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是對這次重要會議的總結,在概括新經驗,探索新道路方麵,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鄧小平講話強調,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指導思想是“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三中全會以來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措施”;“總之,經濟上實行進一步的調整,政治上實現進一步的安定,這都是為了貫徹三中全會以來的一貫方針。”

在經濟工作方麵,鄧小平堅決支持陳雲提出的調整方針,完全同意陳雲在這次工作會議上就經濟和調整問題提出14點意見的講話,說“這個講話在一係列問題上正確地總結了我國三十二年來經濟工作的經驗教訓,是我們今後長期的指導方針。”鄧小平指出,貫徹調整方針,“是同三中全會糾正‘左傾’錯誤,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總方針完全一致的,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這次調整“是為了站穩腳跟,穩步前進,更有把握地實現四個現代化,更有利於達到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如果再不認真調整,我們就不可能順利地進行現代化建設。”要求通過調整,使我們的經濟能夠“穩步前進”,“轉上健全發展的軌道”。強調“生產建設、行政設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這就是實事求是。下決心這樣做,表明我們真正解放了思想,擺脫了多年來‘左’的錯誤思想的束縛。”在這次講話中,鄧小平進一步明確提出:“經過二十年的時間,使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達到小康水平,然後繼續前進,逐步達到更高程度的現代化。”同時又指出:“至於走什麼樣的路子,采取什麼樣的步驟來實現現代化,這要繼續擺脫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縛,真正摸準、摸清我們的國情和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

經過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四年的探索和總結,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口號升華,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曆史性命題。鄧小平說: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麵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他鄭重指出:

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同時,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決抵製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決不允許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我國泛濫。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鄧小平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提出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民麵臨的三大任務,這就是:“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他指出:“這三大任務中,核心是經濟建設,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今後一個長時期,至少是到本世紀末的近二十年內,我們要抓緊四件工作:進行機構改革和經濟體製改革,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打擊經濟領域和其他領域內破壞社會主義的犯罪活動;在認真學習新黨章的基礎上,整頓黨的作風和組織。這是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最重要的保證。”

鄧小平在總結黨的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得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結論。這個基本結論,表現在理論上,就是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表現在實踐上,就是打開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路。

3.十二大提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

胡耀邦代表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向十二大作了《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報告。報告係統總結了黨的曆史經驗和新取得的經驗,提出了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這就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新時期的總任務包括以下具體內容:

第一,在全麵開創新局麵的各項任務中,首要的任務是把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繼續推向前進。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鬥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國國民收入總額和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將居於世界前列,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程度將取得重大進展,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為實現上述經濟發展目標,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好農業問題,能源、交通問題和教育、科學問題。在今後20年內,一定要牢牢抓住農業、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學這幾個根本環節,把它們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把這些方麵的問題解決好了,就可以促進消費品生產的較快增長,帶動整個工業和其他各項生產建設事業的發展,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為了實現20年的奮鬥目標,在戰略部署上要分兩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後10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