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偉大曆史轉折的完成和中共十二大的召開
自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艱苦努力,在黨的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的艱巨任務,在各條戰線的實際工作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實現了曆史性的偉大轉變。主要表現在:(1)在指導思想方麵,中國共產黨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和個人崇拜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恢複了毛澤東思想的本來麵目,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2)在政治生活方麵,結束了長時期的社會動亂,平反了冤假錯案,落實了幹部政策,實現了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製逐步健全,各民族的平等團結關係重新獲得加強,愛國統一戰線有了進一步的擴大。(3)在組織工作方麵,通過揭、批、查,清理“三種人”,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班子得到了調整、整頓和加強。從總體上看,黨和國家各級組織的領導權已經基本上掌握在忠於黨和人民的幹部手中。(4)在經濟建設方麵,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了經濟建設上來,堅決清除經濟工作中長期存在的“左傾”錯誤,認真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新八字方針”,我國經濟逐步走上穩步發展的健康軌道。(5)在教育科學文化工作方麵,糾正知識分子工作中“左”的錯誤,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黨同知識分子的關係,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肯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科學文化工作得到進一步發展。(6)在軍隊建設方麵,為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作了巨大的努力。人民解放軍在加強軍事訓練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麵,在改進軍政軍民關係方麵,在守衛邊境、保衛祖國安全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方麵,都取得了顯著成就。軍隊的軍事素質和政治素質都有了新的提高。(7)在黨的自身建設方麵,也做了大量工作,黨的優良傳統逐步得到恢複,黨風逐步端正,中國共產黨在鬥爭中鍛煉得更加成熟和堅強。
在此基礎上,為總結過去六年的曆史性勝利,進一步肅清十年內亂所遺留的消極後果,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確定繼續前進的正確道路、戰略步驟和方針政策,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鄧小平主持了大會開幕式,並致開幕詞。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報告。大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和《中國共產黨章程》。李先念致閉幕詞,號召全黨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振奮精神,埋頭苦幹,一步一步地達到我們的偉大目標。大會經過充分醞釀和民主選舉,選出了由210名中央委員和138名候補中央委員組成的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同時選出了由172人組成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和132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標誌著黨成功實現了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偉大轉變。它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並以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而載入史冊。
2.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國慶30周年講話以後,鄧小平對“努力走出一條適合我國情況和特點的實現現代化的道路”的探索一直沒有停頓,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總結、概括新經驗、新認識,對於“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在目標、途徑以及方針、政策等方麵,不斷充實發展,逐步臻於完善。
1979年10月4日,鄧小平在中共省、市、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關於經濟工作的座談會上講話,對“中國式的現代化”又一次作出具體解釋。他說:“所謂政治,就是四個現代化。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後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特別是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來說不會很高。”他依據一個統計材料,列舉了占世界前五位的科威特、瑞士、瑞典、挪威、美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字,第一次提出在我們現有人均不到三百美元的基礎上,提高兩三倍,“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能不能達到人均上千美元”的目標。鄧小平還提出:“要用經濟辦法解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工作要按經濟規律辦事,不能弄虛作假,不能空喊口號,要有一套科學的辦法”;“真正鼓幹勁,就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貫徹以調整為核心的“新八字方針”是為了“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又比較快的發展速度”;“現在研究財經問題,有一個立足點要放在充分利用、善於利用外資上”;“擴大企業自主權,這一條無論如何要堅持”;等等。
10月30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的祝詞》中,鄧小平再一次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涵進行完整的闡述。鄧小平說:“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製。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1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談話,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我們要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做出了鮮明的回答。鄧小平指出:中國實現現代化“確實是一場新的革命。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他具體指出:“當然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他還指出:“我們相信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製度優越。它的優越性應該表現在比資本主義有更好的條件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強調:“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開放的對外政策。”“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基礎,但是,離開了國際合作是不可能的。應該充分利用世界的先進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資金,來加速四個現代化的建設。”鄧小平還特別明確地提出一個重要觀點:“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他指出:“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能說隻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同樣地,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好東西,包括經營管理方法,也不等於實行資本主義。這是社會主義利用這種方法來發展社會生產力。”
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回答“你們那個四個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麼”的提問,明確提出中國式四個現代化的“小康”目標。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講《目前的形勢和任務》。著重講了“八十年代我們要做的三件大事”和“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解決的四個問題,或者說必須具備的四個前提”。鄧小平指出:“三件事的核心是現代化建設。這是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台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歸根到底,都要求我們的經濟建設搞好。一切決定於我們自己的事情幹得好不好。”他強調:“搞四個現代化建設這個總任務,我們是定下來了,決不允許再分散精力。”鄧小平總結三中全會以後三年來的經濟建設,指出:“我們在發展經濟方麵,正在尋求一條合乎中國實際的,能夠快一點、省一點的道路”。並概括在這條道路的探索上當時已經取得的經驗的要點:“其中包括擴大自主權和民主管理,發展專業化和協作,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先進技術和中等技術相結合,合理地利用外國資金、外國技術等等。”鄧小平講述了同外賓會談時關於“小康水平”目標的具體內涵。他說:“前不久一位外賓同我會談,他問,你們那個現代化到底意味著什麼?我跟他講,到本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每人平均達到一千美元,算個小康水平。這個回答當然不準確,但也不是隨意說的。現在我們隻有二百幾十美元,如果達到一千美元,就要增加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