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6)(2 / 3)

梁思成、金嶽霖、張奚若、翁瑞午等人,於11月22日上午9點30分趕到濟南。他們彙合了乘夜車從青島趕到濟南的沈從文、聞一多、梁實秋、趙太侔諸位,一起趕往福緣庵。當時,令所有人印象鮮明的是,梁思成特意從北平帶了一隻用鐵樹葉作主體綴以白花的小花圈往現場。梁思成解釋,那是他的徽因流著淚用了整整一夜的時間編就而成的。誌摩的一張照片很清逸地鑲嵌在了花圈的中間。

是日下午5時,誌摩的獨子徐積鍇與張幼儀的哥哥張嘉鑄,也從上海匆忙地趕到了濟南。晚8時許,一代詩者徐誌摩的靈柩被裝上了一輛敞篷車,由徐積鍇、張嘉鑄等人護送回滬。

據陸小曼的表妹吳錦回憶,對於徐誌摩的意外身亡,靜坐於家中的陸小曼其實也是有過些微的預感的:就在誌摩墜機的正午時刻,陸小曼眼望著懸掛在客堂中的一個鑲有徐誌摩大幅單人照片的玻璃鏡框,無端地就從牆上掉了下來,跌了個粉碎!玻璃的碎片劃破了照片上徐誌摩的麵容。給人一種淒淒然如鶴墮天的不祥之感。陸小曼嘴巴上不敢講,心裏麵卻突突跳得異常慌亂。她與自己的母親吳曼華趕緊跪下在神龕前為徐誌摩祈福消災。

果然,南京航空公司的保君健第二日清晨就氣喘籲籲地跑進了徐府,真的給陸小曼帶來了晴天霹靂般的噩耗!

陸小曼當時就昏厥過去了。蘇醒過來,她就一直像一位孤苦無依的孩童般號啕大哭,直到把眼淚哭幹,變成了一種令人不忍的幹嚎聲。

鬱達夫說:悲哀的最大表示,是自然的目瞪口呆,僵若木雞的那一種樣子,這我在小曼夫人當初接到誌摩凶耗的時候,曾經親眼見到過。其次是撫棺一哭,這我在萬國殯儀館中,當日來吊的許多誌摩的親友之間曾經看到過。

陸小曼清醒後,曾死活堅持著要到山東黨家莊去接誌摩的遺體,朋友與家人費了老大的力氣方抵死勸住了。

1932年,在誌摩的安魂之地——故鄉海寧硤石,舉行了一場隆重而又悲愴的徐誌摩追悼會。

作為徐誌摩合法未亡人的陸小曼,卻因為公公徐申如的銳意阻誌摩之墓擋,而不能參加海寧硤石的追悼會。這對於小曼自然也是一種痛徹肺腑的打擊!陸小曼作為死者生前最愛的女子,她送上的挽聯是:

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複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

徐誌摩的無端身死,在當時的社會各界間均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大悲之餘,來自南北的朋友沈從文、金嶽霖、梁思成、張奚若等人紛紛雲集於硤石吊唁。肅穆靈堂上,高懸著的是摯友鬱達夫的巨幅挽聯:

兩卷新詩,廿年舊友,相逢同是天涯,隻為佳人能再得;一聲河滿,幾點齊煙,化鶴重當華表,應愁高處不勝寒。

徐誌摩的前妻張幼儀,仿佛是她的一生都沒有真正地放低過徐誌摩。她的挽聯是:

萬裏訣飛鵬,獨撼翳雲遂失路;一朝驚鶴化,我憐弱惜去招魂。

北平也為誌摩這樣一位劃現代的英才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公祭追思儀式。

儀式的進程由誌摩的紅塵知己林徽因一力主持。

胡適、周作人、楊振聲等到會致哀。京都的社會聞達人士與故友知交紛紛親臨會場致哀。或是題寫挽聯與祭文,以寄托自己無盡的哀思。

蔡元培先生的挽聯應該是深愜死者的三昧心思的: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鬥室坐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那一份“行來春色三分雨”的從容與淡定,恰是誌摩一生的做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