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周山村的曆史,眾說紛雲。有說明末清初的、南宋朝末的、三國的,更有甚者說秦朝春秋戰國的……並無定論。周山村古屬蒲屯鄉,蒲屯鄉因朝代更迭,幾經周邊城鎮分合,並無固定稱謂。現在的周山村方圓十裏範圍內,失落著十數個古老村落遺址。或許,人們以上的諸多說法是對的,也許,不全對。周山,全因環山帶水而得其名,周山整體地勢走向,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原來唯一的天然出口,是被環山的溪流彙合割裂而成,奔向東北的河穀。準確地說,周山並不完全封閉成盤地,內大而深,外窄而淺。因此,又被外鄉人稱作“奮箕村”,奮箕本來是山民生產生活不可缺或的工具,並無好壞之分,但就當地風俗風水而言,人村取此名者並不吉利,凡提及此名者,都會遭到周山村民極力反對。在馬路修建前,周山窮困閉塞,當初,人們是為了避亂而進入此山的,又被稱為避亂所。後因人丁繁衍,朝代趨穩,山民才想到與外界來往。
周山地處兩縣三鎮交界處,山高路險,也是豺狼虎豹出沒之地,但,這卻是這三地交往的捷徑。後世,周山又被冠與“小三角”之美名。相對中原厚土而言,其實,周山並不山,它的南麵直徑距離兩鋪多路,就是太平洋邊沿的南海,但在大山的北側,加上山高路陡,在交通閉塞的年代,就是近在咫尺,也似遠在天崖。因此,大凡周山村的小孩少有到過山那邊大海的。古時候,山外的挑夫走卒以及趕集的鄉裏,為了省時節力,無不成群結隊,甘願勇闖這鬼門關的。說起周山村,人們既愛又怕,常常是他們茶餘飯後,或晚上恐哄吵鬧小孩入睡,故事的發源地。周山村,在十裏八鄉中,凡上了年歲的,無人不知。這並不是說周山村風光有多秀麗,人物有多傑出,或發生過什麼轟天動地的大事。恰恰相反,周山全因山高路險,而遠近聞名。
周山村有大幾十來戶人家,以姓陸為主,藍姓王姓次之。說本村起源於南宋朝末的,就是陸姓人說的,他們傳說是當年南撤南宋大軍的後代,為了躲避元兵的追殺,才選擇這藏身安家之地的,開始並不敢公開陸姓,改姓陳。其時,凡與陸姓有關的痕跡,都被銷毀殆盡,關於家族的來源,族人隻能銘記於心,代代相傳。
據後來續修族譜的陸山夫老人說,把陳姓改回陸姓,是明萬曆年間的事情。不過,也有人說,陸姓當年改為陳姓,是因為當地陳姓人多,為了更好融入當地與人相處,才這樣做的。傳說歸傳說,至今無人考證。然而,現實中,讓十裏八鄉人們記住本村的名人,並不是曆史上什麼大人物,而是偶然來到這個世間的山野之人陸大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