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唐臨《冥報記》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位名叫趙文若的雍州人,死了七天,家人準備將他入棺,他突然將腳一縮,把家裏人嚇住了,沒敢將他放進棺材。於是,文若活了過來。家裏人高興地間他從何而來,文若回答說,他死時,有一個“人”引他到閻羅王那兒去,閻王問他:“你活著時作過什麼福業?’文若回答說,受持《金剛般若經》。閻王歎道:“很好J這是第一福業。你雖然福善,也要叫你去看看那些受罪之處。”閻王叫一個鬼領著文若,向北走了十步,來到一個牆洞邊,叫文若進洞。牆洞那邊有“人”拉著文若的頭,文若費了老大的勁才過去。原來那邊是一個大地獄,裏麵有裝滿滾油的大鍋和各種刑具,很多“罪人”在那裏受苦。許多豬羊雞魚鵝鴨之類的動物,都紛紛來向文若索債。文若著急地喊道:“我可沒吃過你們的肉,幹嘛這樣逼我?”那些畜牲卻說:“你過去某時曾經吃過我,頭腳四支,分節分張,你還想抵賴?”文若見畜牲們講出事實,不敢回嘴,隻有一心念佛,一邊深自懺悔,同時又向那畜牲們許願,隻要有機會再活一次,一定多修福善,報答它們。畜牲們這才放了他。那鬼重新把文若帶到閻王那裏,向閻王報告,受罪處已參觀完畢。閻王交給文若一盤釘子,叫他吃下,並用五個釘子釘在文若的頭及手足上,然後放文若回到人世文若說這番話時,手足和頭劇痛不呂,後來由於他堅持持齋修佛,疼痛才漸漸減輕。從此,文若不僅自己堅持誦讀《金剛般若經》,對那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也力勸他們受持《般若》。後來,文若到一個釋站去辦公事,一時大廳忽然安靜,文若昏然入睡,他夢見有一青衣女子向他呼救。文若驚醒,立即把那地方的釋長叫來,問:“你有沒有因為我而殺生?”釋長回答:
“正打算為您殺一隻羊。”文若間:“是什麼顏色的羊?)7K是青色的。”
文若說:“趕快放掉,我為它付贖命錢。”這正是受到《般若》威力的感應的結果。
這是十足的佛教教義宣傳:勿殺生。然而,從故事的形式看,它卻是民間那種普遍的報應信念同佛教正統觀念相融合的結果。
這也代表了一種對善的呼喚,對惡的排拒的大眾精神。
從我們前麵所說的結草的典故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受孔孟仁學倫理觀念的影響,中國文化中很早就有了一種行善積德。克己利他的傳統。在民間,人們也相信,凡是行俠仗義的好人,終歸會受到應有的獎勵;凡是多行不義之人,終歸會受到應有的處罰,這就是所謂的“多行不義必自斃。”不過,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在佛教進入中國之前,還並沒有成為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為人們所普遍信仰的觀念。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的地獄和因果輪回觀念,也就和佛教體係化的果報教義融為一體,成為古代社會補救世風、修養品行的一種精神武器了。應該指出的是,在許多感恩神話中,我們還不僅僅隻看到儒家和佛教的觀念內容,道教的色彩也很濃厚。這種情形的出現,與道佛兩教的親緣性大有關係。隻要認真考察一下中國古代的信仰文化,我們會看到,在一般百姓中,人們往往兼取佛道世界相對立的兩極,作為他們對自我的理想世界的構擬:從佛教中,取其地獄世界;從道教中,取其神仙世界。他們一般並不願修道成佛,卻樂於有機緣使自己變為神仙。至於那些他們所厭惡的人,自然是進入十八層地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感恩神話中(或其它形式的神話)常常會同道教的西王母,金童玉女、仙丹妙方。迎麵相遇的原因。
三、複仇神話
關於幹將、莫邪的神話可能是中國複仇神話中最動人的篇章之一。在相傳為魏曹工所著的《列異傳》中說,幹將莫邪為楚王鑄劍,三年後才鑄好。他鑄了雌雄兩把劍,這是天上最好的的劍。
他把雌劍獻給了楚王,把雄劍藏了起來。之後,他對妻子說:“我把那把雄劍藏在南山和北山相交處,那裏有塊巨石,石頭上長著一棵鬆樹,劍就藏在樹裏麵。楚王要是發覺了藏劍的事,他一定會殺死我。你要是生個男孩,就要他為我複仇。”後來楚王發覺幹將莫邪還藏著一把劍,就把他殺了。幹將之妻後來生了一個男孩,叫赤鼻。等赤鼻懂事後,她把他父親的死因告訴了他。赤鼻砍掉那根大鬆樹,卻沒找到劍,後來在自家的屋柱中找到了它。楚王在夢中夢見一個人,寬眉毛,要為父親報仇。於是楚王懸賞捉拿赤鼻。赤鼻逃進山中,遇見一位壯士,願為赤鼻報殺父之仇。於是赤鼻自勿J,讓壯士送頭給楚王,以便乘機行事。壯士用大鍋煮赤鼻的頭,那頭不僅煮不爛,還連續三天三夜不停地跳。楚王聽說這件怪事,便來參觀,被壯士斬首,後來壯士也自殺了。這則神話和中國春秋時代的複仇故事一釋,張揚了古代英雄豪傑的那種堅韌不拔的意誌和誓死如歸的精神,它是一首孝子和俠士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