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名家與名著奇觀(4)(1 / 2)

《神曲》共有一萬四千多行,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詩人采用中世紀流行的夢幻文學形式,自敘在人生旅程中,陷入一片黑色森林之中,迷失了方向,正想往上攀登一座秀美的山峰時,忽然被象征淫欲、強權和貪婪的豹、獅、狼攔住了去路。在這危難之際,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出現在他的麵前。維吉爾受貝雅特裏齊的囑托前來援救但丁,另尋一條道路走向光明。維吉爾引導但丁遊曆了地獄和煉獄;接著,貝雅特裏齊又引導但丁遊曆了天堂。全詩的情節充滿了寓意,表現了人類從迷惘和錯誤中經過苦難、考驗,達到了真、美、善境界的曆程。

《神曲》寫的雖是夢遊三界的故事,但其中的見聞大都取材於現實,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地獄篇》,鮮明地反映意大利的現實生活,觸及到一係列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探索了意大利民族的出路。詩中處處閃爍著反對封建神權、追求理性覺悟的思想光芒。

《神曲》是用意大利俗語寫成的,對解決意大利文學用語問題和促進意大利民族語音的統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丁還以民歌為基礎,創製了三行詩句一節的三韻句新格律。

安徒生與他的童話

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童話的信條是要為爭取未來的一代寫童話,同時也不忘記成年人,讓他們也從中受到教益。安徒生一生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給世界上眾多的兒童提供了精神食糧,也為北歐文學增添了光彩。

安徒生出生在丹麥一個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洗衣工,貧窮的童年使安徒生對人民的痛苦有切身的體會。他曾寫過詩歌、戲劇、遊記、小說,後來把畢生精力放在寫作童話上。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民主主義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願望。《醜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寫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也寄托著自己的同情,讚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德。《白雪公主》等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樂觀態度,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園丁和主人》塑造了一個愛國者的形象,歌頌了愛國主義精神。還有一些作品憤怒鞭撻殘暴、貪婪、虛偽、愚蠢的剝削者和反動統治者,揭露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如《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醜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

安徒生的童話格調樸素清新,與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係。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鬱的鄉土氣息,既適合少年兒童閱讀,也適合成人鑒賞。

列夫·托爾斯泰與他的小說

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年)是世界上幾乎無人不知的偉大作家,其創作數量之多、體裁之豐富,是文學史上所罕見的。他的創作是19世紀俄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像鏡子一樣真實地反映了1861年農奴製改革到1905年俄國社會中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會變動,既表現了革命農民的力量和威力,也表現了農民的弱點和局限。

托爾斯泰生於一個伯爵家庭,後承襲爵位。16歲進喀山大學東方係學習,後轉法律係,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對沙皇專製製度產生不滿,退學回鄉經營田莊,1851年去高加索服役並開始創作。《童年》、《少年》、《青年》,是他青年時代思想探索的總結。1856年退役回家後,為了尋找俄國社會的出路,曾兩度到歐洲旅行考察。此時所寫的作品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琉森》等中、短篇小說,反映了農民與地主的矛盾,揭露和批判了農奴製度的腐朽沒落和資本主義社會“文明”背後對金錢、地位的奴性崇拜。20世紀60年代,麵對農奴製改革,他企圖從曆史和道德的研究中找出解決社會問題的答案。其後,他公開轉向宗法製農民立場。他一方麵揭露和抨擊貴族資產階級社會,另一方麵又宣傳“道德上自我修養”、“不以暴力抗惡”。晚年他放棄了貴族的生活方式,像普通農民一樣挑水、耕地、種菜,但遭到夫人的反對。後來他離家出走,病逝於一個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