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詩與對聯奇觀(1)(3 / 3)

這第三條上聯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無人能對出下聯。

嶽飛少年題名聯

我國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傑出的軍事家嶽飛(1103-1142年),自幼受到良好的愛國思想教育。北宋末年應募抗金,是著名的抗金英雄。遺著《嶽武穆集》,詩詞散文都很慷慨激昂。

嶽飛二十三歲時正值動亂年代。金兵在金兀術的率領下,二進中原,直逼東京(今開封)。欽宗皇帝委任其弟弟趙構(即後來的高宗皇帝)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到相州(河南安陽)招募兵士,以解東京之圍。國難當頭,嶽飛認為這是以身許國的良機。可是想到:自己從小喪父,現今母親年邁,怎忍心孤身遠行呢?嶽母看透了兒子的心事,突然吩咐說:“鵬舉,你該飛了。”“飛?往哪兒飛呀?”嶽飛不解地問母親。

“你降生時,恰巧有隻大鳥從屋頂飛過。所以,你父親給你取了個單名叫‘飛’,字鵬舉。意思是讓你展翅高飛,鵬程萬裏呀……”“娘,你同意我去?”“不僅要去,還要做一個‘精忠報國’的誌士。”

為了牢記重任,母親先用筆在嶽飛的背上寫了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然後取出繡花針,按字的筆畫刺字。這就留下了一段佳話“嶽母刺字”。

嶽飛三十而立,1134年,嶽飛終於收複了襄陽六郡,控製了中原與陝西等地區。為了固守襄陽這一戰略要地,他推行“營田法”,使人民豐衣足食,並組織軍隊屯田,減少了一半的軍糧供給。

嶽飛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領,他那龍飛鳳舞般的書法使許多書法家為之傾倒,他撰寫的對聯更是膾炙人口。他少年時就崇敬孔明,曾寫聯抒壯誌:“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隊出郊圻。”

為了開闊眼界,他少年時曾到離家不遠的泰山漫遊,飽賞東嶽風光。當登上玉皇殿時,遠處大河滾滾,近處群峰拱岱,眼前帝王將相留名,身後文人墨客題詠,不禁聯興大發,揮筆立就:“流水崇山懷作者;春蘭幽竹奘風人。”聯語簡明形象,極為貼切,令人讚歎不絕。後人為紀念他,將此題刻於泰山石壁上,至今古跡尚在。

蘇轍改對顯才華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北宋的散文家,是蘇軾的弟弟。其政治態度及詩文風格皆受其兄蘇東坡影響,《黃州快哉亭記》為傳誦名篇,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天,蘇東坡帶著年少的弟弟蘇轍遊巫山,山上一老道聽說神童蘇軾光臨,便想當麵考考他。老道出了個異字同音對:“無山得似巫山好。”東坡不假思索,立即對出下聯:“何葉能如荷葉圓?”老道連連稱好。

誰知,蘇轍在一旁卻說:“兄長的下聯對得還不甚工整,不如改一改。”東坡問:“怎麼改?”蘇轍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東坡和老道一聽,以“水”對“山”更工整,齊聲叫好。

白樸隨口成妙對

白樸(1226-1306年)是元代著名的戲曲家,字太素,初名恒,字仁甫,號蘭穀,奧州(今屬山西河曲)人。幼時遭金亡離亂,因其父白華與元好問為世交,並常以唐人元、白標榜,遂被寄養元家,賴元教養。他博覽史書經傳,形成強烈的反對民族壓迫的思想。又工詞曲,通音律。其詞收入《天籟集》。

白樸七歲時,一日下大雨,雷電交加,塾師即景出聯:“電掣雲端,火焰拽開金絡索。”白樸沉思片刻,想起賞月情景,隨口成對:“月沉海底,碧波湧出水晶球。”

智勇雙全的於謙

於謙(1398-1457年),明朝政治家、軍事家,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為官正直、清廉,平反許多冤獄,嚴辦藩王貴族之違法者,並且救災岩荒,修治河防,深受人民愛戴。1449年土木之變,英宗皇帝被俘,他以兵部尚書的身份擔負起保衛京師的重任,挽救了明朝的滅亡。後人為他建下了不少祠廟,以懷念這位英雄。於謙有《於忠肅集》。

於謙幼年時就才思敏捷,他五歲那年的中秋夜,別人都在外賞月,他一直讀書到深夜,其父催他快點睡覺,說已經“半夜二更半”。於謙道:“中秋八月中。”這確是一副妙對。

七歲上學時,母親給他梳了個雙髻,恰巧被一個叫蘭古春的和尚看見,便戲謔地說:“牛頭且喜生龍角。”於謙當即回道:“狗嘴何曾長象牙。”和尚暗暗吃了一驚。

數日後,蘭古春遇於謙,見他頭發梳成三岔,又戲道:“三角如鼓架。”於謙立即回道:“一禿似擂錘。”蘭古春很欣賞於謙的才華,對於謙的老師說:“此小兒乃國家之棟梁也!”

於謙十多歲時,有一次身穿紅衣裳騎馬過橋,與太守相遇,太守過去聽說過這位神童,有心一試,遂出一上聯:“紅孩兒騎馬過橋。”於謙毫不思索,隨口應道:“赤帝子斬蛇當道。”太守大為驚異,便將其選為“博士弟子員”。

十一歲時,眾“博士弟子員”隨巡按三司遊西湖南山淨慈寺,一位好顯示自己的人指著大雄寶殿裏的佛像道:“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一時無人能對,有人提議讓於謙對。於謙也不謙讓,提高嗓門對道:“一介書生,攀龍、攀鳳、攀柱子。”眾人同聲稱讚:“對得妙!對得妙!”“一介書生”就是一個書生,是說於謙自己準能考中進士。於謙剛出寺門,門外軍校小聲問道:“小秀才,你剛才對的是什麼?我沒聽清。”於謙瞅了這夥氣勢洶洶的官兵一眼,搖晃著腦袋答道:“兩位將軍,偷雞、偷狗、偷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