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文物·文化奇觀(1)(1 / 3)

文物瑰寶奇觀

銀雀山竹簡

千百年來我國的曆史學家一直爭論著《孫臏兵法》這部書。有的認為《孫臏兵法》就是《孫子兵法》,作者既不是孫臏,也不是孫子,而是漢朝末年其他人托名偽造的。銀雀山竹簡的出土,解決了這個懸而未決的曆史疑案。

1972年4月,在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的古墓中,發現了將近5000枚竹簡及殘片。竹簡記載的大部分是先秦古書,其中有失傳了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四百八十枚竹簡,計一萬多字,《孫子兵法》300多枚竹簡。根據竹簡可以肯定,《孫臏兵法》的作者就是孫臏,與《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是不同的兩個人。孫武是春秋末年齊國人,任吳國的將軍,孫臏是孫武的後代。

這兩部兵書記載了許多戰役戰術,有著傑出的軍事戰略思想,一直是世界著名的兵書。其中的謀略不僅可運用於戰爭,而且可用於謀事。

馬踏飛燕銅像

1969年在甘肅省武威縣一座東漢古墓中出土了馬踏飛燕銅像,是墓中近百件青銅車馬儀仗俑中的一件。這件青銅奔馬雖然身高隻有34.5厘米,但它布滿銅綠的身軀卻顯得十分矯健飽滿。馬首向左微微昂起,口鼻微微張開,四蹄騰起,昂首揚尾,逼真地表現了駿馬在疾馳中的形象。更巧妙的是,奔馬的右蹄下,還有一隻展翅疾飛的燕子,這裏反映出工匠的智慧和想象力。

馬踏飛燕銅像反映了古代人民對駿馬的喜愛。相傳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其中有“絕土”、“翻羽”等,意思就是駿馬飛奔時,或蹄不沾土或能超過飛鳥。青銅奔馬就充分表現了這種絕土快馬的雄姿。

古銅鏡

中國古代在清朝以前都是用銅作鏡子。最初的鏡子叫“銅鑒”,是用青銅大盆盛水照影。到了商代,人們發現青銅器拋光後也能照出人影,於是開始磨製青銅鏡子。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四麵圓形銅鏡,有大、中、小三種,正麵磨光,背麵有紋飾圖案,並鑄有環紐,便於手拿。戰國以後,銅鏡製造量大增,圖案紋飾也更豐富多彩。西漢時,開始在鏡上鑄銘文。規矩鏡是這一時期銅鏡的代表作,鏡背內圈刻著十二地支的銘文,外圈刻著象征天宇的規矩紋,中間插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紋。圖案非常精美,轉動鏡子能給人一種旋轉、奔騰的感覺。漢代以後,對銅鏡的紋飾越來越講究,由禽獸紋逐漸演變到人物圖像。浮雕技法的運用,使銅鏡製作更加精巧。

到了唐代,銅鏡開始有了八角、八弧、四方委角、海棠花、菱花等多種式樣。所以,鏡子也有“菱花”之稱。宋代鏡子被擺到家具上,人們更多地注意到鏡子的形狀而不注重鏡背的圖案。這時的鏡子被稱作“照子”。

在眾多的銅鏡中,有一種最為奇特的鏡子,就是透光鏡。透光鏡是漢代中期製造的,正麵微微凸起,光亮照人,當一束強光照在上麵反射到牆麵上,牆上會映出鏡背的紋飾圖案,銅鏡竟像玻璃一樣也能透過光線。這種應用複雜光學原理的銅鏡,對於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上了釉的陶器,以青、綠、黃三色為主的製品最為珍貴。因為它盛行於唐代,所以稱唐三彩,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工藝品。

唐三彩在古代是給死者殉葬的器物,常見的三彩製品有日常用品、動物、人物俑等。陝西西安曾出土三件三彩駱駝載樂俑,是唐三彩中的精品。這件作品取材於“絲綢之路”的盛況,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唐代對外交往的活躍。其駱駝昂首嘶鳴,雙峰間披掛一方彩色毛毯,駝背上坐著四位高鼻深目、滿臉胡須的外國人,四人各持樂器,盡情地演奏。

南京博物院裏藏有一件帶南方特色的三彩器——雙係魚壺。壺身由兩條魚組成,魚背、魚鰭被裝飾,魚腹處有若幹組圓圈紋,像是魚鱗,又像是水中的漣漪。壺以綠色為基本色調,仿佛是在碧波中遊弋的魚兒,造型別致,工藝精巧。

團城玉甕

北京團城上的玉甕被稱為“團城玉甕”,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時間最早的傳世玉器。

玉甕通身用玉雕成,青白中夾雜些墨色,甕高70厘米,長182厘米,寬135厘米,周長493厘米,重量大約為3500公斤。玉甕形體古樸厚重,甕口為橢圓形,周身雕有精美的花紋。海馬、海龍、海豬、海犀在雲濤、激流、漩渦中翻躍奔騰,時隱時現。這些圖案都是因玉的質地、花紋而精心設計雕刻的,使整個玉甕造型生動,氣度不凡。

玉甕又名黑玉酒甕、瀆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時儲酒的容器,據說它可以裝酒三十餘石(60公斤為一石)。玉甕最早安置在廣寒殿中,後流落到紫禁城外的真武廟。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得知此甕,便派人以千金換得,置於團城承殿內,以後又修建了玉甕亭,專門安放玉甕,並配以漢白玉寶座,還作了三首七言詩刻在玉甕膛內。玉甕是我國琢玉工藝史上一件罕見的大型玉器,也是珍貴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