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民間習俗奇觀(1)(1 / 3)

中華習俗節日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是中華民族最重大的傳統節日——春節,自漢武帝(公元前140年)時起,一直延續到今天。這一天古時稱為元旦、元日或“三元”(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辛亥革命後,中國開始采用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就把農曆年改稱春節,把陽曆年作為元旦。

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放鞭炮。古詩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古人把竹節放在火中烘烤,使它爆發出巨大的聲響,用來辟疫驅癘,這是爆竹的起源。宋代起,以紙裹硫磺,用火點燃作響,稱為爆仗。

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有些機關、團體、學校把本單位的人員集中在一起,互致祝賀,稱為團拜。

春節是歡樂氣氛最濃的節日。曆來在街頭和公共場所,都有藝人表演說唱、雜技,百戲雜陳,熱鬧非凡。從前,正月初一各家都要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祭祖時,把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皇曆”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趕在天亮以前,提著燈籠捧著香,放起鞭炮,開門出行,迎接喜神,以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

除夕的鍾聲

每年除夕夜,神州大地沉浸在歡樂之中。當時針指向12點整,千家萬戶的電視機裏同時響出108下宏亮的鍾聲,這鍾聲宣告萬民同慶的春節已經來臨。

這鍾聲來自何處?它來自北京的大鍾寺。大鍾寺原名覺生寺,位於北京西直門外。寺內大鍾殿有碩大銅鍾一口,高6.75米,直徑3.3米,鍾唇厚18.5厘米,重46.5噸。這口鍾鑄於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500餘年。經測定,這口鍾發出的鍾音可遠傳四五公裏。更奇特的是它身上鑄有《金剛經》、《法華經》等17種佛教經文,共22.7萬多字,是世上絕無僅有的字鍾。

永樂大鍾是我國文化的奇葩,1957年大鍾寺被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4月1日已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遠道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

元宵節

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

元宵的前後幾天,街頭巷尾家家張燈,公共場所還舉行花燈競賽,所以又叫燈節。元宵還有舞獅、踩蹺、跑旱船等遊藝活動,分外熱鬧。正月十五古代稱為上元,元宵就是上元的晚上,含有本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漢朝時,朝廷在這一天祭祀道家的太乙天神,從黃昏直到天明,所以晚上破例不戒嚴,準許百姓觀看。張燈慶祝開始於唐朝,這是佛教徒從西方傳來的習俗。張燈本來限於是十五這一夜,以後增加十四、十六兩夜,到宋朝又增加十七、十八兩夜。陳列的燈彩也越來越華巧,花樣越來越繁多,皇家辦的更是豪華。唐睿宗時曾在長安宮城外架起一座高20丈的“燈籠”,上麵纏著彩色絲綢,裝飾金玉,懸掛5萬盞燈,皇親貴族們也製作了大型“燈樹”。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以後曆代引以為例。這一來,大街小巷燈火通宵達旦,連平日極少出門的婦女,也結伴出來觀燈。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宋代起人們把謎語寫出來掛在燈上,猜中得獎。明代又添了戲曲表演。在封建社會中,這是全民的狂歡之夜。

元宵節的應時食品也叫“元宵”,或稱湯圓。各地湯圓風味不同,但作為團圓的象征卻是一致的。正如台灣民諺所說:“吃了湯圓好團圓。”

清明節

陽曆4月5日前後是清明節,這時春光明媚,萬物滋生,正是茶葉開始采摘、水稻播種、春蠶孵化的農忙季節。清明又是懷念先烈和祖先的節日。清明節習俗與古老的“上巳”和“寒食”有關。

早在周朝,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這一天,人們要到水邊祭祀,並用東流水洗洗身子,還要在水邊舉行“執簡(竹片)招魂”儀式,免除不祥,叫做“祓除”或“修禊”。從魏晉時起,這種活動固定在三月初三。還要用一種橢圓形帶把手的淺木盤作為酒器,名叫觴。把盛著酒的觴放在水上飄著,人們站在水邊,當觴流到麵前時,便撈起來把酒喝了。這叫“曲水流觴”,它代替了從前的“執簡招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裏就記載了這種儀式。唐、宋以後,三月三就成為人們水邊飲宴、郊外春遊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