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早在秦以前就有,到唐朝時盛行。北方重在祭祀祖先,修繕墳墓;南方往往借祭墓的機會,踏青郊遊。在江蘇、浙江一帶,清明吃青團、紅藕,含有寒食的意思。
寒食、清明時節體育活動比較多。南北朝時有鬥雞、打球,唐朝時有秋千和拔河,甚至稱清明為秋千節。元朝時軍隊中還有射柳比賽,把鴿子放進裝有機關的葫蘆裏,掛在柳枝上,射中葫蘆,鴿子放出,以飛得高為勝負。
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敘述了端午佳節的習俗。
端午又叫端陽、端五,端是開始的意思,古代“午”與“五”通用,又以奇數(單數)為陽,偶數(雙數)為陰,所以有這些名稱。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憂國憂民投汨羅江而死的楚國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而不去傷害屈原的遺體。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東漢以後這一風俗逐漸向北方傳播。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係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係在兒童的脖項、手腕或足踝上,也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懸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山丹花)。
廣東風俗,端午在庭院擺上木盆,裏麵浸著艾草、菖蒲、鳳仙花、玉蘭花,近午時分,母親叫小孩跳進盆裏,用花草蘸水,灑在小孩頭上、身上,邊灑邊念:“艾蒲洗身,百病消除!”
南方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就是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用雄黃在兒童的額上畫個“王”字或塗點在耳孔、鼻孔處。兒童們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裏麵裝著芳香藥物,以祛五毒。
端午在夏至前後,這時氣溫漸高,需要消滅害蟲和防治疾病,端午節的習俗原先都與驅毒避瘟有關。
端午節的來源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蒲、喝雄黃酒等習慣。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為紀念屈原。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入祭之。”北宋的一些書中也有類似記載。所以後人認為,五月初五是屈原殉難之日,為紀念他,人們掛艾蒲以招其魂,吃粽子以祭其屍,競龍舟以拯其體。
龍的節日。有人認為,端午是龍的生日。龍是原始時代南方人的圖騰,古代吳越人都有斷發文身的習慣,在身上刺成龍的花紋。而端午節的幾個主要風俗都與龍有關,競渡用的是龍舟,粽子投入水中又常為蛟龍所竊。
源於夏至。有人認為,目前流傳下來的端午節風俗,大多源自夏至的習俗。在一些書中,介紹五月五日的節日風俗未談到吃粽子,在夏至節中卻有明確記載。龍舟競渡是夏至節的重要的娛樂活動;司馬彪在《後漢書·禮儀記》中明確說道,漢代五月五日的風俗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是為“惡日”。端午節消災的風俗較多。江蘇淮安一帶用艾葉、菖蒲等燒成香湯沐浴或擦身,以求驅邪避災;廣西等地用五色絲線纏手係頸,以除妖避邪;江西、福建等地則畫蠍子、蜈蚣、蜂、蜘蛛、蜮等五毒圖形貼於門外,以避諸毒;貴州等地則將彩綢做成掃帚、老虎之類的東西,掛在小孩胸前,用以避邪。也有不少地方在端午節喝雄黃酒,在小孩額上用雄黃畫個“王”字……究其緣由,是因五月正值夏季,氣候趨向炎熱,各類疾病瘟疫極易流行。古代的人們無法解釋這些現象,於是稱五月為“惡月”。後人加以附會,普遍要在這天進行消災避邪活動。
中秋節
中秋節與元宵節、端午節並稱三大節。這個節興起較晚,到唐朝時才有人登台或坐船賞月。北宋太宗年間,定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這時恰好是三秋的一半。此後逐漸形成祭月、拜月、賞月以及吃月餅的習俗。人們也會談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