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民間習俗奇觀(1)(3 / 3)

中秋節有給小孩送兔兒爺的習慣。舊俗八月十五祭月,供奉所謂“太陰星君”的牌位,俗稱為“月光碼兒”。其實就是一張紙,上麵畫著菩薩模樣的“太陰星君”,下麵畫著月宮和搗藥的玉兔,在焚香行禮以後就把它燒掉。民間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孩子是由母親照看的,並喜歡模仿母親的行為,於是也就出現了專供兒童祭月用的造像——兔兒爺。

兔兒爺出現在明朝後期,清代很盛行。粉白的嫩臉,身披戰袍,頭戴金盔,左手托著小小的臼,右手拿著小小的杵,背上插著小旗。它的坐騎有獅子、老虎、梅花鹿或駱駝,也有坐在蓮花寶座上的,威風凜凜,神氣十足,富有童稚的情趣。祭供之後,就成為兒童玩具了。

月餅在宋朝就有了,但並不一定是中秋的節日食品。到了明朝,人們在中秋節互相贈送月餅,這一天也一定要吃月餅,用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征團圓。在中秋節這一天,如果家中有親人在外沒有回家的,分月餅時也要為他留一份。

重陽節

在中國古代,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十為陰。因此稱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也叫重九。有些地方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因為這個節日活動適宜老人。重陽節起源於魏晉,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曆史了。

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最初是因人們認為兩個九相疊是不吉利的,登高可以避禍消災。到後來,這種迷信觀念逐漸淡薄,在秋高氣爽的季節,爬爬山,既鍛煉了身體,又能登高望遠,舒暢心情,這就演變成體育和旅遊活動了。

重陽的另一傳統習俗是把茱萸插戴在頭上。茱萸是茴香科落葉亞喬木,果實可吃,莖、葉入藥。古人插戴茱萸也是為了驅除惡氣,抵禦初寒。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的就是這一習俗。

九月有“菊月”之稱,賞菊、飲菊花茶也是重陽節習俗。宋代有的酒店在重陽節期間,用菊花紮成一座花門,讓酒客從菊花門出入,喝完酒離開時,還可以采一枝菊花插在帽沿上。清代有的地方還舉辦菊花大會。

應時的主要食品是重陽糕,這是用發酵的米粉做成的糕點,可以加進棗子、栗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鮮肉做成鹹的。考究的還做成九層高,像個小寶塔,上麵再做兩隻小羊,取“重陽(羊)”的諧音,這大都是南方風俗。在北方,風行重陽節吃羊肉,這是因為秋天羊肥,能取暖祛寒,“羊”、“陽”又是同音,俗稱“貼秋膘”。

登高、吃糕都含有“步步高”的美好祝願。

中華少數民族節日

農曆三月節日多

許多兄弟民族在三月裏節日頻繁,像百花盛開的春天,尤以“三月三”為最活躍。

廣西壯族在“三月三”舉行盛大“歌圩”。這天,人們蒸五色糯米飯和紅雞蛋,以紀念祖先和招待親友。盛裝的男女青年對歌終日,有情歌、盤歌、故事歌等等。情歌一般是從查問對方開始,一直到兩人惜別為止。盤歌內容非常廣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一問一答,需要豐富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才能取勝。

貴州報京寨侗族從三月初一到初五,每天都有社交遊樂安排,但高潮還是“三月三”。在這天,白岩寨侗家以禮炮為號,男女盛裝,蘆笙引路到報京寨做客,主人用同樣禮儀迎客齊唱《迎客歌》,客人同曲答歌。接著整個報京寨地區的侗族、苗族同胞會合到寨中心的蘆笙場壩上,繞成一圈又一圈,數百人同跳“踩鼓舞”。三五個姑娘一組在一座侗樓上唱歌,這些姑娘的情郎又三五結伴來到這侗樓前同情妹們對唱,雙方有板壁作界,不得進屋,表現出感情純真,境界高尚。

“三月三”也是彝族、黎族和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海南島黎族在這天集會,預祝豐收。彝族在這天歡聚河邊,跳酒令舞,青年男女尋找情侶。過去,布依族各村寨在這天要殺豬宰牛,祭祀灶君、山神,並掃寨趕鬼,這個習俗現已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