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民間習俗奇觀(2)(1 / 3)

著名的“三月街”,是白族的傳統節日和集期,每年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左右舉行,集期一般五到七天。在這期間,雲南大理州的白族和附近的彝、藏、納西、傈僳、怒、漢族等各族同胞,穿戴節日盛裝,趕著牲畜,攜帶山貨、藥材和農副產品,聚集在大理城西蒼山腳下的廣場,參加物資交流會。同時舉行對歌、跳舞、射箭、賽馬等活動。

相傳古代有位白族婦女,隨丈夫到天宮裏趕“月亮會”,回來後,她就仿照“月亮會”辦起“三月街”。佛教傳入後,又傳說大理被惡魔羅刹盤踞,人民非常痛苦。後來觀音製服了羅刹,百姓才又過上安居的日子,因此“三月街”又稱“觀音節”。

傣族新年潑水節

傣族的傣曆新年是潑水節,一般是在陽曆4月中旬,也就是傣曆6月,為期三四天。第一天相當於“除夕”,最後一天也就是“元旦”,中間相隔一個或兩個“空日”。

每逢潑水節,居住在雲南西雙版納及德宏等地的各族人民都和傣族人民共慶佳節,“除夕”這天到江邊觀看龍舟比賽。長長的龍船兩頭尖尖地翹起,船舷上畫著華美的圖紋,首尾裝飾著木雕的龍頭龍尾。劃龍舟的小夥子們頭纏紅錦,俊美英武。賽船以寨子為單位,勝利者榮獲優勝大旗和獎品。人們還為他們端來一碗碗米酒,撒去一把把糖果,伴著芒鑼和象腳鼓,跳起歡樂的“依拉賀”舞。

“空日”是最隆重的潑水日。上午10時左右,男女老少拎著桶、端著盆來到街上,路邊早備有大量的清水,水上漂著片片花瓣,有的甚至滴入香水。不拘男女老少,無論親戚賓友,也不分哪個民族,大家都可以彼此潑水,互相祝福,以求消災滅病,祈願風調雨順。

潑水有文潑和武潑之分。文潑是對長者,舀起一勺淨水,說著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著脊梁流下去,被潑的人高興地接受祝福,不得跑開。武潑就沒有定規了,用瓢、用盆、用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頭劈麵地潑,潑者是為了向對方祝福、致意,被潑者認為被人看得起,很體麵。入夜,村村寨寨舉行盛大的遊藝晚會。傣族人民敲起象腳鼓,跳起象征吉祥的孔雀舞。晚會上,人們唱民歌,猜燈謎,看焰火,狂歡到午夜。

“元旦”這天,處處人山人海,最精彩的活動是“放高升”和“丟包”。“放高升”就是在一根長長的竹竿的頂端縛一圈竹筒,竹筒裏塞滿火藥,一經點燃便哧哧作響飛上高空。在進入高潮時,還要在一個最大的“高升”裏放五樣東西,升入高空又撒落下來,誰拾到這些東西誰就走運。“丟包”曆來是男女求愛的一種表示,人們分成兩排,一邊是小夥子們,一邊是姑娘們。一隻用彩色花布縫製的、後麵有兩根飄帶的荷包在空中飛來飛去,伴和著歡聲笑語,達到歡樂的最高潮。

少數民族的中秋節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如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傣族“拜月”。中秋之夜,雲南新平一帶的傣族盛行“拜月”風俗。每逢中秋這一天,姑娘、媳婦便來到湖邊或池塘捕魚,“咪巴”則忙著舂糯米,做成大小不同的月餅。月亮升起之前,把飯桌擺在陽台上,並擺滿香蕉、菠蘿等。待月亮升起,全家老少圍在桌旁,品嚐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侗族“行月”。廣西侗族以行月方式歡度中秋。月亮升起來的時候,經過充分準備的蘆笙歌舞隊,踏著月光來到鄰近的山寨賽歌賽舞,樂聲震耳,舞姿婆娑,歡樂的人群沉浸在似水的月色之中。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台灣山區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著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白、傈僳、拉祜、蒙古、納西、基諾等兄弟民族的盛大傳統節日,廣泛流傳在雲南各地和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多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前後幾天舉行,一般為期一到三天。

節日清晨,人們穿著本民族的盛裝,男人前額紮成長錐形的“英雄結”,女子用布或頭巾纏頭頂,男女都披著披毯。這天入夜,每家都點燃火把到田頭地角照燎。雲南哀牢山區和大理一帶每個彝族村寨,多半另紮一丈多高的鬆木為燎,稱作大火把,豎在廣場上。各家照燎田地後的火把,就放到這一大火把的周圍,也有插在田埂上或豎在自家門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