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裏,還要舉行鬥牛、鬥羊、賽馬、射箭、摔跤、拔河、打秋千、歌舞等活動。蒙古族在節日裏要祭田公地母,祈求保佑,兒童拴五色線避邪。有的地方彝族女子用火築成道道火網,讓舉著火把賽馬的小夥子從上麵穿過。哈尼族在火把上拴著各種果子,火著線斷,果子落下,供眾人搶拾。
最具特色、饒有風趣的是“潑火”。在彝族地區,人們用左手執著一束燃燒的火把,而在衣袋裏或挎包裏裝滿易燃的香灰粉,當火把驟然挨近對方時,就用右手抓出一把加鬆香末的香灰粉,猛地朝火把上灑去,在對方的腳前或身後騰起一團耀眼的火焰。等對方驚喜地看著火焰像閃電般消失時,潑火的人已歡笑著跑開了。對方也舉著燃燒的火把向那人追去,以便用同樣的火焰去回報他的熱情。
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很多。主要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一位聰明堅貞、抗暴而死的女英雄。還有一種說法是天上有個大凶神,奉天王之命,常到人間勒索糧款。彝族英雄阿提拉巴和凶神苦鬥了九天九夜,殺死凶神,為民除害。天王大怒,就放下“天蟲”吃莊稼。人們便舉起火把,把“天蟲”燒了三天三夜,保護了莊稼。從此就在這一天歡慶火把節。
傈僳族刀杆節
農曆二月初八的刀杆節,是傈僳族傳統節日。傈僳語稱為“阿堂得”,意思是爬刀杆。
刀杆節傍晚,芒鑼聲聲,刀杆場上燃起幾堆熊熊大火。幾個年輕小夥子赤著雙腳,在火海中時而跳起,時而落下,時而翻滾前進。跳動的雙腳濺起無數紅亮的火星,還用雙手捧起火炭,蒙在臉上閃電般地擦“洗”一下,渾圓的火球在手中搓揉著,毫不在意。
第二天早晨,許多男子在草坪中央綁起“刀杆”——把二十多米高的兩根樹杆並排豎著,中間用36把鋒利的長刀做橫檔,刀口向上。在歡呼聲中,那些下過“火海”的大漢,穿大紅袍,戴藍布幅,飛快跑向刀杆,踩著刀刃,一個跟著一個地爬上去,雙手緊握著上層檔上的鋒刃,直到杆頂。
刀杆節相傳出於明代。麓川土司勾結外寇,妄圖分裂祖國疆土,兵部尚書王驥奉命三征麓川,傈僳族將士英勇殺敵,終於平息了叛亂。王尚書雖是漢人,卻盡心盡力幫傈僳族兄弟建設邊卡,把傈僳 族人聚集起來,固定耕地,保護森林,飼養牲畜,有吃有穿。為保衛疆土,又從傈僳男人中挑選守卡人操練武藝,抵禦外敵。就在這裏,奸臣誣陷王驥在邊境招兵買馬,要反叛朝廷,皇帝聽信讒言,把王尚書召回京城,二月初八用毒藥把他害死。傈僳族兄弟為紀念王驥,把二月初八定為刀杆節。
蒙古的那達慕節日
每年夏秋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
“那達慕”是蒙古語娛樂和遊戲的意思,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套馬,令人讚賞的射箭、摔跤,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美妙動人的歌舞,以及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競賽表演。每當盛會來臨,蒙、漢、回、達斡爾等各族人民,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從四麵八方來參加比賽和觀賞。
蒙古族人民特別喜愛摔跤。元朝皇帝成吉思汗曾把摔跤定為考核將士的重要科目,民間也把摔跤定為男兒“三藝”(騎馬、射箭、摔跤)之一,曆代相沿,摔跤成為普遍流行的體育活動。
那達慕大會上正式摔跤的儀式很隆重,參加者要穿上傳統的服裝,坎肩用多層帆布或皮革製成,綴著閃亮的銀釘或鋼釘;下著三色短裙、繡花馬褲和長靴,跳著摔跤舞,口唱摔跤歌,一出場便爭取先聲奪人。按照規則,膝蓋以上的任何部位碰著地麵就算失敗。摔跤手每獲得一次勝利,就在胸前掛上一條彩色布條。全旗(相當於縣)最優秀的大力士、摔跤手,被人稱為“納欽”(意思是勇敢敏捷的雄鷹),冠軍稱作“巨人”。摔跤名手在群眾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那達慕大會上,還演出精彩的歌舞、引人入勝的說書以及數來寶等。蒙語說書要用馬頭琴或四統琴伴奏,說唱故事或國家大事。數來寶的唱詞往往由演唱者即興編成,用四胡自拉自唱。雙人數來寶則由兩人以同一曲調進行對口演唱,分問答式和辯論式,使人感到仿佛是坐在蒙古包裏聽故事。
西方國家的節日
世界各地新年習俗
加拿大人視白雪為祥瑞。在新年來到時,往往把雪堆在住宅周圍,築成一道道雪牆。他們相信這樣可以阻止邪魔進犯,同時帶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