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地球·地理奇觀(2)(2 / 3)

大西洋麵積達9337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為3627米,最深的波多黎各海溝深度達8742米,它是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底下的海嶺都隱沒在水下3000米以下,隻有少數山脊突出洋麵形成島嶼。島嶼比太平洋少得多。大部分島嶼集中在加勒比海的西北部,稱為“西印度群島”。

大西洋表麵平均溫度為16.9℃,比太平洋印度洋都低,但在赤道海域的水溫仍高達26℃左右。

大西洋裏也有幾股強大的洋流,對流經地區的氣候有顯著影響。如著名的墨西哥灣暖流,它是大西洋中最大的暖流之一,對西歐及北歐氣候有極大的影響。

大西洋的航運曆史悠久,歐洲最早的探險活動都是從航行大西洋開始的。大西洋奇妙的“S”形海岸線還觸發了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的靈感,使他大膽地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

印度洋的奇特風貌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它位於亞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它北臨亞洲,東臨大洋洲,東南與太平洋相通,西南與大西洋相連,麵積達7410萬平方公裏。

印度洋大部分地處熱帶,赤道和南回歸線穿過北部和中部,年平均溫度達17℃左右,僅次於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洋流受亞洲南部季風的影響,冬季刮東北風,洋流呈逆時針方向向東流動,屬於“季風洋流”。印度洋在南半球的洋流大致和太平洋、大西洋相同,由南赤道暖流、馬達加斯加暖流等和西澳大利亞寒流形成一個逆時針方向的環流。

印度洋北部沿岸,海岸線曲折,多海灣和內海,其中較大的有紅海、波斯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等。印度洋上還有許多大陸島、火山島和珊瑚島。

印度洋上的颶風是世界聞名的。這種颶風是一種熱帶風暴,常常帶來狂風驟雨,巨潮惡浪,釀成巨大的災害。

印度洋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它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聯係地中海,並通向歐洲;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可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印度洋北部沿岸國家盛產石油,它又是一條重要的石油運輸要道。

北冰洋的奇特風貌

北冰洋介於亞歐、北美大陸和格陵蘭島之間。麵積為1475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1225米,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大洋。

北冰洋被陸地包圍,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和巴芬灣與大西洋相通,以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

北冰洋絕大部分位於北極圈內,終年獲得的太陽輻射能很少。

那裏的嚴冬長達半年之久,最冷季節的平均氣溫在-40℃左右。

洋麵上廣覆著海冰。據20世紀70年代初調查估計,冬季海冰最大的覆蓋麵積為1140萬平方公裏;暖季海冰最小的覆蓋麵積為700萬平方公裏。北冰洋的水溫很低,大部分時間都在0℃以下。隻有夏季在靠近大陸的水域,水溫才升至0℃以上。

北冰洋是北半球海洋中寒流的主要發源地,其中以東格陵蘭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勢力最強。該洋的海洋生物資源種類和數量較少,並且分布很不平衡;其礦產資源以石油、天然氣最為重要,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北岸的波弗特海大陸架、加拿大北極群島及其鄰近海域。

北冰洋的戰略地位很重要。越過北冰洋的航空線,大大縮短了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距離。經過北冰洋上空的空運,也是日本和遠東通往北美、北歐、西歐的最短航線。北冰洋的航海線,也大幅度縮短了東西方之間的海路。

大海古怪之奇

又深又大的珊瑚海

在全球的大海中,麵積超過400萬平方公裏以上的隻有珊瑚海。該海的總麵積達479.1萬平方公裏,約相當於馬爾馬拉海的440倍、北冰洋麵積的五分之二。珊瑚海平均水深2394米,最大深度為9165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海。珊瑚海位於太平洋的西南部,地處熱帶,表層海水全年平均溫度在20℃以上。周圍幾乎沒有河流流入,海水潔淨,呈深藍色,透明度較高,含鹽度在27%~37%之間,這些條件非常適合珊瑚蟲的生長。在大陸架和淺灘上,或以島嶼和鄰近海麵的海底山脈為基底,發育了龐大的珊瑚群體形成眾多的珊瑚島礁,珊瑚海即因此而得名。珊瑚海中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它全長2000餘公裏,珊瑚海中生活著很多的鯊魚,因此又有“鯊魚海”之稱。

含鹽度高的紅海

紅海的含鹽度高達41%~42%,深海海底個別地方甚至在270%以上,這幾乎達到飽和溶液的濃度,是海水平均含鹽度35%的8倍左右,居世界之首。

由於紅海中繁殖著大量紅色的海藻,因此,那裏的海水看起來是紅棕色的,紅海便因此而得名。

紅海含鹽量高的主要原因,是這裏地處熱帶、亞熱帶,氣溫高,海水蒸發量大,而且降水較少,年平均降水量還不到200毫米。紅海兩岸沒有大河流入。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島及水下岩嶺,大洋裏稍淡的海水難以進來,紅海中較鹹的海水也難以流出去。再者,海底深處還有好幾處大麵積的“熱洞”。大量岩漿沿著地殼的裂隙湧到海底。岩漿加熱了周圍的岩石和海水,出現了深層海水的水溫比表層還高的奇特現象。熱氣騰騰的深層海水泛到海麵,加速了蒸發,使鹽的濃度愈來愈高。因此,紅海的水就比其他地方的海水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