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共和國時期爆發的古代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就是斯巴達克起義。羅馬奴隸主從戰俘或罪犯中挑選身強力壯者禁錮在特設的角鬥學校中接受訓練。競技時,令其互相廝殺或同猛獸搏鬥,直至一方傷重死去為止,以此來滿足奴隸主的娛樂欲望。
公元前73年,卡普亞城角鬥學校二百名奴隸密謀逃亡,因為泄密僅七十八人逃脫,逃走的人來到維蘇威火山,推舉斯巴達克為領袖,舉行起義。公元前72年,起義軍擴大至十二萬人,勢力直抵波河流域。羅馬政府驚恐萬狀,急忙授予大地主克拉蘇以“狄克推多”(羅馬國家處於緊急狀態時的獨裁者)稱號,率軍鎮壓起義。克拉蘇追擊起義軍直至意大利半島最南端,並築防線以斷義軍歸路。公元前71年,起義軍在布林底西港附近為克拉蘇所敗,斯巴達克英勇犧牲,起義者六萬人戰死。克拉蘇又把六千名被俘奴隸釘死在從卡普亞到羅馬沿途的十字架上。起義雖然失敗,但其餘部仍繼續鬥爭達十年之久。
諾曼底公爵征服英吉利
1066年,英王愛德華逝世,因為沒有後嗣,他的妻舅哈羅德被推舉為國王。他的表侄諾曼底公爵威廉借口愛德華曾許以王位,於9月底率領重甲騎兵和受過訓練的弩手渡海入侵英國奪取王位。哈羅德當時在北部剛戰勝挪威王的入侵,聞訊南下。10月14日,雙方會戰於哈斯丁斯,哈羅德戰死,威廉遂入倫敦加冕為王。
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指的是1337-1453年間英法兩國之間的戰爭。戰爭因爭奪富庶的佛蘭德爾及英國在法國境內的封建領地而引起。戰爭初期,英軍不斷取勝,法軍損失嚴重,從而導致法國社會動蕩不安,人民陷於極端困苦中,1358年爆發了巴黎市民起義和吉約姆·卡爾領導下的博韋地方農民起義。14世紀70年代,法國進行改革,一度轉敗為勝,收複了大部失地。1381年,英國東南部也爆發了瓦特·泰勒領導的農民起義。但不久,法國封建主內訌又起,階級矛盾亦趨尖銳,英軍乘機進攻,1415年大敗法軍,占領法國北部全境,包括巴黎,並南下圍攻奧爾良。法國人民紛紛起來反抗侵略,少女貞德挺身而出,並南下圍攻奧爾良。貞德率軍解了奧爾良之圍,被人民稱為“聖女貞德”。繼而英國統治集團內部發生衝突,法軍最後獲勝,奪取了除加來外英國在法國境內的全部領地。戰後,英法兩國都發展成為中央集權的國家。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
歐洲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通常指14和15世紀意大利工場手工業的興起和發展。13世紀末,意大利北部興起封建時期歐洲最早的工商業城市,並發展為城市共和國,如熱那亞、米蘭、威尼斯和佛羅倫薩,其工業產品行銷全歐和亞洲許多地方。因市場擴大、商品需求量增加,遂使城市富商打入生產領域成為包買商,既包買原料以供給手工業者,又包買手工業產品販賣到外地。包買商向部分貧困手工業者賒銷原料、提供生產工具而換取其產品,後者即因失去經營獨立性而淪為雇傭工人,或集中於手工工場,或分散在家裏定期交貨。手工工場場主、城市富商和銀行家逐漸形成新興資產階級。
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的開辟是指15到17世紀歐洲航海家對新航路的發現。隨著歐洲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市場上對於金銀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在西歐人的想象中,中國和印度等東方國家遍地珠寶金銀,各國統治者和商人力圖尋找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由於當時造船技術已能建造適合於遠洋航行船隻;中國的羅盤針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已在海船上普通使用;地理知識有所增進,人們開始相信“地圓說”,認為從歐洲西行亦可到達東方。於是1492年哥倫布航抵美洲;1498年達·伽馬發現繞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麥哲倫率領的船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新航路開辟後,歐洲各國便對非洲、美洲和亞洲廣大地區開始了血腥的殖民掠奪。
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擴張
葡萄牙開辟了繞過非洲到亞洲的新航路,其殖民勢力隨之從非洲伸展到亞洲。16世紀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占據非洲東海岸的阿拉伯城市,又強占印度西海岸一些地方,對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大肆屠殺搶掠,還攻陷當時國際香料貿易中心馬六甲,並闖入向往已久的“香料之國”摩鹿加群島。1517年進犯中國被逐,旋即進犯日本。1553年以欺騙手段取得在中國澳門的居住權,美洲的巴西也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
西班牙的擴張則以美洲為主,以秘魯為中心,侵占了除巴西以外的整個南美洲。16世紀中期,西班牙殖民帝國完全形成,亞洲的菲律賓也逐漸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文藝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