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是指14至16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在意識領域的反封建運動。當時由於城市手工工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在歐洲封建製度內逐漸形成。新興資產階級為反映自己的利益和要求,為資產階級革命製造輿論,從各方麵衝擊封建教會的束縛。他們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來考察一切,頌揚的是“人”而不是“神”,向往的是今世的幸福而不是“來世”的幸福,相信的是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神所“賜與”的力量,認為人應積極奮鬥而不應消極遁世。他們借助於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來反對以神學為中心的封建文化。在當時人們看來,這種新文化仿佛是古典文化,特別是希臘文化在近一千年教會壓迫後的複興,因而稱之為“文藝複興”。“文藝複興”運動興起於意大利,15世紀後半期擴大到德、法、荷、英等歐洲國家,16世紀達到高潮。代表人物有文學家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拉伯雷;美術家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
中國古代傳說人物奇跡
三皇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有好幾種說法,如天皇、地皇、人皇(《史記》);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燧人、伏羲、神農(譙周)等。其中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的說法較能反映原始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
五帝
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有三種說法,如以太昊(hào,伏羲)、神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zhuānxū)為五帝(《禮記·月令》);以黃帝、顓頊、帝嚳(kù)、唐堯、虞舜為五帝(《史記·五帝本紀》);以少昊(hào)、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尚書序》)。上述傳說中的“五帝”,都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
黃帝
傳說中我國華夏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也稱有熊氏。其部落最初興起於今陝西北部,後沿北洛水南下,東渡黃河,定居於河北涿鹿(今屬河北)附近,從遊牧轉向定居。相傳四千年前,黃帝曾接受炎帝部落的請示,在涿鹿聯合打敗南方九黎族領袖蚩尤。後來,黃帝和炎帝的聯盟破裂,在阪泉(今河北懷來縣)發生大戰,炎帝戰敗後接受了黃帝的領導,黃帝被擁戴為黃河流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成為這一地區最著名的領袖。傳說他在率領諸部落共同開發中原的過程中,先後發明了養蠶、衣服、舟車、文字、算數等。“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後,炎帝部落、黃帝部落和部分九黎族部落開始定居在黃河流域,並且逐漸融合起來,共同開發了黃河流域。在長期的共同勞動和生活繁衍中,構成為以後華夏族(漢族的前身)的主體,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始祖。由於華夏族最早以炎帝部落、黃帝部落為主組成,後世的中國人都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
炎帝
傳說中上古薑姓部落的首領,號烈山氏。原居陝西薑水流域(今陝西岐山東),後逐漸沿渭水、黃河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先與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涿鹿打敗蚩尤部落,後聯盟破裂與黃帝戰於阪泉,被打敗後接受了黃帝的領導。後來,炎、黃兩個部落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成為華夏族(漢族的前身)的主幹成分。傳說他最早發明農業,因而被稱為神農氏。
蚩尤
傳說中東方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是黎族許多部落的聯合稱呼。傳說他們以金屬作兵器,懂得鑄刀造戟,勇敢善戰,活動於今山東、河南東南部、安徽中北部一帶。曾與進入中原地區定居的炎帝族發生衝突,被黃帝、炎帝兩族聯合戰敗,蚩尤被殺。九黎族一部分被迫退往南方,同土著苗蠻集團所屬的部落雜居融合,因此,後人認為蚩尤是南方苗蠻的祖先。另一部分和炎帝、黃帝族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華夏族的組成部分。
嫘祖
傳說中黃帝之妻,養蠶的倡始者。相傳她親自采桑飼蠶,收繭抽絲,織成衣料。從那時起,我國就有了絲和帛,還能製作五色衣裳。北周以後,她被尊為“蠶神”。
倉頡
傳說中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發明者。相傳他“始作書契,以代結繩”,最早創造了文字。事實上文字是在社會的長期實踐中逐步產生的,不可能由一人獨創,倉頡可能是整理古代文字的一個代表人物。
堯
大約四千多年以前,我國父係氏族公社後期的部落聯盟首領。名放勳,號陶唐氏,史稱唐堯。傳說他曾設官掌握時令,製定曆法,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規律,確定民間播種的季節,對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曾任用鯀(gǔn)治理洪水。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選舜為其繼承人。在對舜進行三年考察後才命舜攝位行政,死後由舜繼位。
舜
我國父係氏族公社後期部落聯盟首領。姚姓,名重華,祖先封在虞,稱有虞氏,史稱帝舜或虞舜。傳說他繼承堯的部落聯盟首領後,谘詢四方,任用賢能,治理民事。年老時,依據各部落首領的推舉,確定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後來在南巡中死於九嶷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