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
我國父係氏族公社後期夏後氏部落首領。禹的父親,姒(sì)姓,居住在崇(今河南嵩縣北),號崇伯。相傳當時洪水為害,堯命他治水,他采用築堤防水的辦法,用泥土堵塞洪水,徒勞無功,治水九年,終於失敗,被舜殺死。
禹
我國父係氏族公社解體時的部落聯盟首領。姒姓,名文命,號禹,繼承父親鯀的職位擔任夏後氏部落首領,史稱大禹、夏禹。傳說他奉舜的命令治水,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治水十幾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部落聯盟會議推舉為舜的繼承人。相傳他曾鑄造象征權力的九鼎,這表明金屬工具可能已經出現。禹的時代已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其子啟廢除“禪讓”製,繼承了禹的統治權,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朝。
世界古代人物
胡夫
一譯“庫孚”。古希臘人稱之為奇阿普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約公元前27世紀)。在位期間曾遠征西奈半島和努比亞地區,掠取大量銅、金礦產,並下令建造曆史上最大的金字塔。金字塔的規模大小,反映出當時法老的權威及社會經濟狀況。因此,胡夫時代的埃及是相當強盛的國家。
凱撒
古羅馬統帥、政治家和作家,破落貴族家族出身。為了掌握實權,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結成同盟(前三頭)。公元前59年出任高盧總督,任內征服高盧全境,並越萊茵河攻襲德意誌地區,兩次渡海侵入不列顛島,掠奪財富、奴隸無數,權力迅速擴大。公元前49年,元老院與龐培合謀欲解除其兵權並召之回國。凱撒帶兵南下,進占羅馬。龐培偕大批元老院議員逃奔希臘,在希臘又被凱撒打敗,逃至埃及遇刺身死。凱撒旋即消滅龐培在各地的勢力,回羅馬後集執政官、保民官、獨裁官等大權於一身,施行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並訂立曆法——儒略曆。公元前44年,以布魯圖和喀西約為首的元老貴族以恢複共和政體為號召,在元老院會議上將他刺死。凱撒著有《高盧戰記》、《內戰記》等。
屋大維
屋大維,古羅馬皇帝,凱撒的甥孫及養子。凱撒死後的公元前27年,元老院奉以“奧古斯都”稱號(拉丁文意為“神聖的”、“至尊的”),後世即以此稱之。公元前43年與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政治聯盟,打敗刺殺凱撒的元老派貴族。之後剝奪雷必達權力,又打敗了安東尼。公元前30年,宣告獨裁政權確立。公元前27年,他一麵假裝要恢複共和國,一麵又裝作迫於元老院的請求,接受專製權力,繼續實行獨裁統治。“奧古斯都”後成為西方帝王的一種頭銜。
查理大帝
一譯查理曼。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公元768-814年),對外執行擴張政策,先後征服倫巴德人、撒克遜人和巴伐利亞人,並與阿瓦爾人、阿拉伯人和斯拉夫人不斷作戰,建成龐大帝國,疆域東至易北河與多瑙河,西南抵厄布羅河,北達北海,南臨地中海,並占有大部意大利。公元800年,由羅馬教皇加冕稱帝,號為“羅馬人皇帝”。在位時,進行軍事改革,加強集權統治,支持基督教會。查理大帝統治時期是法蘭克王國國力最盛的時期,但帝國無統一的經濟基礎,加上連年戰爭,農民負擔苛重,激起各地人民的不斷反抗。查理死後,帝國迅即分裂。
貞德
一譯冉·達克。英法百年戰爭末期抗擊英國侵略軍的法國女英雄,出身農家。1428年,英軍已占據法國北部,並圍攻通往南方的門戶奧爾良城,形勢危急。經過幾次努力,她終於說服一個司令官安排她去會見當時在南部行使王權的法國王太子查理。她要求得到一支軍隊去解救奧爾良,得到允準。1429年4月底,她率領七千人向奧爾良進發,29日進入城內,5月8日解圍,扭轉了戰局。7月17日,查理在蘭斯大教堂正式加冕。貞德決心收複巴黎,但查理聽信讒言,未給她足夠的軍隊。貞德進軍巴黎,康邊、博韋等地紛紛歸向法王。在戰鬥中,貞德負傷。查理又傳令收兵,使貞德計劃未能實現。1430年春,貞德被封建主出賣,在康邊要塞城外被俘。教會法庭秉承英人意旨,誣其為“女巫”,以“妖術惑眾”等罪名,於1431年5月30日將她燒死在火刑柱上,骨灰投入塞納河中。在人民的強烈要求下,1456年經羅馬教皇批準,法國正式為她恢複名譽。
法國王太子查理
即後來的法王查理七世(1429年加冕),法王查理六世之子。英法百年戰爭初期,英勝法敗,後來法國收複了部分失地。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再次進攻法國,並占領了法國北部大片土地。1420年,亨利五世同查理六世簽約,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成為法王繼承人,從而剝奪了法國王太子查理的繼承權,但此時他已逃至南方。1422年,亨利和查理先後死去,法國北部為亨利五世之子亨利六世兼領,南部由法國王太子查理行使王權。1429年,貞德解放奧爾良後又勝利進軍蘭斯。7月17日,查理在蘭斯大教堂正式加冕。其後他聽信讒言,同早先投靠英王的法國貴族勃艮第集團議和。不久,由於他下令收兵,致使貞德未能收複巴黎。此後,查理七世又建立起一支常備雇傭軍,加強了統治權力。戰後,法國走向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