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亞士
葡萄牙航海家。1486-1487年,繼葡萄牙人在非洲西岸的曆次航行,探導通往印度的航路,行至非洲南端,最先繞過好望角,為1498年達·伽馬通航印度準備了條件。
達·伽馬
葡萄牙航海家。1497年奉葡王命自裏斯本出發,繞非洲南端好望角,次年初抵東非莫桑比克。在阿拉伯航海家馬克德的導航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的科澤科德附近。1502-1503年和1524年又兩度赴印度。他的通航印度,促進了歐、亞商業關係的發展,同時也成了葡萄牙和其他歐洲國家掠奪東方殖民地的開端。
哥倫布
意大利航海家,生於熱那亞,後移居葡萄牙,屢向葡王建議向西環航以探索通往東方印度和中國的海上航線,未被采納。又移居西班牙,1492年奉西班牙統治者伊莎伯拉和斐迪南之命,攜帶致中國皇帝的國書,率三隻船和八十七名水手從巴羅斯港出航,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在以後的三次航行(1493年、1498年、1502年)中,又到達了牙買加、波多黎各諸島及中、南美洲大陸沿岸地帶。他始終誤認為新到達的“新大陸”即印度,故而把當地居民稱作“印第安人”(意為印度的居民)。因為他並未從“新大陸”取回黃金珍寶,所以他的航行並未獲得西班牙當局的重視。晚年貧困,抑鬱而死。
亞美利哥
佛羅倫薩人,全名亞美利哥·維斯普奇,把哥倫布所到的地方確定為新大陸的人。1499年5月,他隨同西班牙考察船自加的斯西行,發現了南美的亞馬孫河河口,繼而沿著海岸航行到南美東北角一帶。1501年5月,他從裏斯本出發,沿南美東海岸南下,發現了拉普拉搭河河口,繼續轉向東南,到達南緯約50°之遠,1502年返回。他確定那裏是“舊世界”以外的一塊大陸。他在旅行中所寫的信件彙集出版以後,引起許多國家的重視。1507年,德意誌製圖學家瓦爾德塞繆勒製成世界地圖,附有一篇文字說明,文中第一次把這塊新大陸按亞美利哥的名字稱為“亞美利加洲”,這件事引起廣泛的注意。以後,亞美利加就成為美洲大陸的名稱。
麥哲倫
葡萄牙航海家。世界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的領導者。生於葡萄牙,1517年移居西班牙。1519年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領船隊尋找通往東方的西航路線。由聖羅卡向巴西進發,經南美大陸和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後來叫麥哲倫海峽),於1521年橫渡太平洋,過關島至菲律賓。因幹涉島上的內訌,為當地居民所殺,餘眾逃至摩鹿加群島(今馬魯古群島)。1522年,船隊中“維多利亞號”返回西班牙,完成環球航行。這次實踐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但丁
意大利詩人,文藝複興的先驅,生於沒落貴族家庭。早年參加新興市民階級反對封建貴族的鬥爭,曾當選為佛羅倫薩的行政官。1302年,由於代表羅馬教廷的反動勢力抬頭,他被終身放逐。他的最偉大的作品《神曲》廣泛反映中世紀後期意大利的社會矛盾,大膽譴責教皇和僧侶的貪婪專橫。《神曲》由“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篇組成。但丁根據自己的標準,而不是按照教會的標準,把殺人犯、色情狂、聖職買賣者、貪官汙吏、賣國賊、暗害分子和皇帝、主教、教皇安排在“地獄”裏永受苦刑,而把他所崇敬的曆史人物安排在“天堂”裏享受永恒的幸福。但丁的作品中雖然還帶有中世紀的宗教色彩,但卻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恩格斯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達·芬奇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美術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他把科學知識和藝術想象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繪畫的表現水平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其代表作有《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前者成功地描繪了戲劇性衝突中人物的精神麵貌;後者卓越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喜悅。他把人體解剖、透視、明暗和構圖等零散知識整理成係統的繪畫理論,對近代現實主義美術的發展有巨大影響。其哲學思想接近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服從於客觀規律,認識起源於感覺,同時也指出理論概括的重要性。他強調數學和力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他進行過潛水和飛行機械、機關槍、坦克一類的戰車的初步規劃,從事過排水和開渠工程的設計。重要著作有《繪畫論》,並有大量草圖速寫及有關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麵的手稿約七千頁存世。但羅馬天主教會把他的科學研究誣為“妖術”,1517年他被迫離開祖國,僑居法國,度過寂寞的晚年。
布魯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