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音樂·舞蹈奇觀(1)(1 / 3)

音樂王宮奇觀

音樂的起源

曾以為音樂起源於勞動,但不少音樂史家對此提出了疑問。不少藝術史家在探索音樂起源的問題時,就有如下六種說法:

1.巫術說:原始人在不能戰勝大自然和客觀環境時,求助於巫術。所以在原始人與水、旱等災害做鬥爭時的巫術活動中,音樂便逐漸產生了。

2.模仿說:傳說黃帝令其樂官伶製作樂律,他就到了昆侖山,聽到雄鳳鳴叫六聲,即以六根竹管摹錄其聲,做成了六律,合成十二律。

3.情感說:最早的歌曲是由表達情感的需要而產生的。傳說中與殷商族有著族源關係的熊氏有兩位美貌的女子。上帝叫燕子鳴叫著去看她們,這兩個女子聽著燕子的“唧唧喳喳”的叫聲十分喜歡,想用筐撲住它們,但打開筐看時,卻是兩個蛋。於是這兩個女子作了一首歌,這就是最早的北方民歌。

4.語言說:嬰兒口齒不清時的說話中蘊含著音樂因素。另外,在一些方言中,語言的旋律性十分突出。因此,它們可能是早期音樂形成的因素。

5.性愛說:雌雄鳥兒在交尾期的鳴叫最為悅耳動人,這動人的鳴叫是音樂產生之源。

6.呼喊說:在茫茫的草原上,麵對蒼穹的一聲幽遠、古老的呼喊,也包含著十分明顯的音樂因素。高原、草原民歌多以曲折、婉轉的引子開頭,即可以為呼喊說提供一些例證。

以上各種說法表明,音樂並不單純起源於勞動。實際上,音樂的產生與人類多側麵的社會生活有關。因此,追溯音樂的起源仍應按照“文藝創造乃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的觀點,注意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才能得出較為恰當的結論。

簡譜的由來

你知道用1、2、3、4、5、6、7七個數字表示音高的記譜法是誰創造呢?這是由法國修道士蘇埃蒂最早創用的。1742年8月22日,法國哲學家盧梭將由他改進後的簡譜記譜法在科學院公布,確立了這種記譜法的地位。但是,由於簡譜僅適用於一調唱法,不便於記錄多聲部及變化較複雜的民歌,因而在歐洲各國幾乎從來沒有普遍實行過。

五線譜的來曆

五線譜屬於符號樂譜一類,它的形成與音樂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係。公元6世紀,教皇格利高裏將收集整理的各種聖歌彙編成集,稱為《格利高裏聖歌》,隨著它的出現,逐漸產生了一種叫做紐姆(neume)的記譜法:以一些符號放在歌詞上麵,晦澀地表現出旋律的輪廓。在紐姆符號中間使用第一條線的時期,約在公元9世紀前後,人們可以根據符號在橫線上下的距離來確定音高。

公元9至10世紀時,出現了由兩個平行的聲部構成的奧格奴姆,開始了複音音樂期。為了能在譜中記下兩個聲部以上的音樂,一個叫胡克巴爾的法國人創造了由十幾條橫線組成的譜表,歌詞直接記在相應的具有一定音高的間內。11世紀初,意大利學者桂多·達萊佐將這種譜表加以改進,隻用4條線組成譜表。線端各注音名如f、a、c、e等,線與間並用,譜表內記以紐姆符號,這種記譜法已接近現在使用的五線譜。第五條線則在12世紀時加上。

紐姆符號在各地使用中逐漸變成長方形、錐形。13世紀時,有人把這些符號改成了長方形、斜方形、旗形的定時值的音符,而f、c、g幾個音名也演變為各種譜號。此後,五線譜日趨完善。

音樂的構成要素

音樂的構成主要是音樂的語言、音樂的結構和音樂的和諧性。音樂的語言主要是指旋律;音樂的結構包括了節奏、曲式等因素;音樂的和諧性主要是指和聲。因此,人們常把“旋律”、“節奏”、“和聲”作為音樂最主要的構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