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是波蘭作曲家(1810-1849年),他生於教師家庭。6歲開始正規學習鋼琴,8歲時在華沙公演鋼琴協奏曲,被譽為第二莫紮特。10歲時,開始學習作曲。18歲起,先後在柏林、維也納、慕尼黑、巴黎等地舉行音樂會。20歲時離開波蘭,流亡國外,直至病逝於巴黎。
肖邦的創作主要是包括練習曲、前奏曲、波羅乃茲舞曲、瑪祖卡舞曲、諧謔曲、夜曲、奏鳴曲、敘事曲等多種體裁在內的鋼琴作品。這些作品都具有獨創性、民族性,既新穎又鮮明,極大地豐富了歐洲浪漫樂派的音樂寶庫。
肖邦的創作充滿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如《革命練習曲》。此外,他的音樂常與祖國自然景物和民間風俗的描繪結合在一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肖邦的鋼琴音樂旋律悠長細致,節奏極有伸縮性,和聲的音響清澈晶瑩,體現出抒情性的詩意。因而他不愧為具有強烈的波蘭民族氣質的最純真的浪漫主義器樂抒情詩人,他的藝術實踐使鋼琴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舞蹈園地奇觀
舞蹈、舞曲和舞譜
以人體動作作為自己的表現手段,有節奏、有組織地變換不同的動作姿態,構成藝術形象。這種藝術形象是指用舞蹈手段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指舞蹈的動態形象,它具有可視性、流動性、審美性的特征。舞蹈形象能夠表達舞蹈的感情和思想,能夠創造深邃的意境和濃烈的氣氛,從而引起欣賞者的各種相應的感受。
構成舞蹈形象的舞蹈動作大部分來源於人的自然動作,也有一部分來自對鳥獸等自然物情狀的模擬。如為了表示火勢的蔓延,可以用袖子的飛舞來模擬。但是,隨著舞蹈的發展,舞蹈動作的模仿成分逐漸減少,而表情的成分逐漸增加,於是各種各樣的表情動作不斷出現,使人難以看出它從何而來。表情動作和模擬動作都是創造舞蹈形象的手段,一般說來,古代舞蹈比較重模擬,現代舞蹈比較重表情。
舞蹈的內容包括題材、主題、人物、情節事件、環境等等。其中題材和主題揭示了舞蹈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
舞蹈的形式指表現舞蹈作品思想內容的舞蹈語言、結構、體裁等藝術手段。這其間,節奏、構圖、表情、造型均屬於舞蹈藝術語言的範疇,而結構則是指舞蹈作品的組織方式和內部構造。它主要分為:戲劇式結構(即按照情節內容發展的時間順序漸次展開)、時空交錯式結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製,以人物的心理變化作為情節展開的貫穿線)、篇章式結構(由幾個既有聯係又相對獨立的場景和段落組成)。
舞蹈作為人類文化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一開始就和詩歌、音樂結合為一體,舞蹈歌曲和舞曲就是這種結合的產物。由於為舞蹈伴唱的歌曲或伴奏的樂曲是配合有規律的舞蹈動作的,因此統稱為舞曲。舞曲一般具有整齊清晰的形式結構和鮮明而統一的節奏,形成自己一種獨特的風格。
由於時代、民族特點和功能、用途的不一樣,舞曲有多種類型。
我國民間舞傳統上一般采用載歌載舞的形式,即以歌伴舞。這些“歌”多半是民歌,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燈、西南的花燈等,即屬此類。
外國的舞蹈種類繁多,風格各異,但居於主要地位的還是民間舞蹈,表演起來有載歌載舞的,也有單純用器樂伴奏的。在16至18世紀,歐洲許多民間舞蹈和舞曲被吸收到宮廷貴族社會中,經過藝術家們的加工,而成為古典舞曲。
此外,在歐洲各民族、各地區還有一些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