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曲經過適當的改動,用於社交舞蹈(或稱交誼舞)還可以成為新的一類社交舞曲。這裏麵包括有人們熟知的“圓舞曲”(也稱“華爾茲”)、阿根廷的“探戈”、古巴的“倫巴”等等。
舞譜是用符號或圖文來記錄舞蹈動作和方位變化的一種書麵記錄方式。中外舞蹈史上都產生過各式各樣的舞譜。例如我國在唐、五代時期有了敦煌舞譜。在宋代則出現了德壽宮舞譜。此後,元明期間則出現了韶舞舞譜、朱載堉的《靈星小舞譜》和《人舞譜》。朱氏舞譜以文字和各種舞姿圖記錄各種表演過程,甚至包括腳位的變化,都十分精確、清晰。同時,在他的舞譜中還有舞隊擺字圖,類似今天的場記圖,可以按圖連接整個舞蹈,這反映出舞譜所達到的科學化程度。
在古埃及,舞譜是通過象形文字做下的記錄。而15世紀的西班牙,則用橫和豎的筆畫來記錄舞步,並用字母來代表舞步名稱。19世紀,隨著古典芭蕾舞蹈者的腿步、身體和臂部的位置。進入20世紀,出現了3種較為重要的采用抽象符號表示的舞譜。它們是:莫裏斯記譜法、拉班記譜法、貝尼什記譜法。另外,近年還有人發明了“動作速記法”,采用杆型人形符號記在五線譜上,更為清晰、簡潔。從舞譜的發展趨勢上看,是越來越趨向於精確、迅速、簡練。
古典舞蹈與民間舞蹈
古典舞蹈一般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具有典範意義和獨特風格的傳統舞蹈。它以規範化的舞蹈技藝、程式化的表現手法、嚴謹的訓練體係為主要特征,並能體現一種獨立的、相對穩定的美學取向。因此,它的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本國、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習俗、禮儀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影響。
在歐洲,古典舞蹈一般指芭蕾,而在印度則有婆羅多羅、奧迪西、卡塔克等6大傳統舞係。中國的古典舞蹈則是指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由舞蹈工作者從中國戲曲表演中發掘整理出了舞蹈步伐、身段、武打、筋鬥技巧,並參考芭蕾的訓練方法,從而初步形成的一套舞蹈係統。這一舞蹈係統強調舞蹈動作的姿態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造型美,能形象地描繪出所要表現的人物性格和情緒變化。
民間舞蹈淵源久遠,它產生於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民生活之中,具有鮮明的風格。民間舞蹈反映人民的勞動、鬥爭、交際和愛情生活,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生活方式、曆史傳統、風俗習慣、民族性格的影響。民間舞蹈的存在為專業舞蹈的產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創作素材。
芭蕾舞、現代舞和交誼舞
芭蕾這個詞,源自意大利文,意思就是跳舞。也稱“足尖舞”,同時又稱為“跳躍和旋轉的藝術”。現在,凡是動用芭蕾足尖舞步,按芭蕾規範的程式運作和造型來表演的舞蹈,統稱為芭蕾舞。
芭蕾從萌芽到發展至今約有五百年的曆史。它起源於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誕生和成熟在16-17世紀的法國,後又傳到英國和俄國而日漸成熟。一般舞蹈史家都把1581年10月25日,在巴黎近郊楓丹白露演出的《皇後喜劇芭蕾》,作為芭蕾的創始日。
芭蕾舞劇是以舞蹈、音樂、戲劇構成三者結合的一種舞蹈形式,是芭蕾舞發展的高級形式,它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外國芭蕾舞劇非常注重音樂的體現,如著名的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如今又發展了一種無情節芭蕾,用舞蹈來體現音樂作品的構思,它強調如詩般的藝術意境和內心情感的抒發,著重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