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現代舞應運而生,它以反映現代西方社會矛盾和人們的心理特征為主旨。現代舞的創始人是美國舞蹈家鄧肯,她起來反對受到古典形式約束的芭蕾,體現了一種崇尚自然的浪漫主義原則。她拋掉芭蕾舞鞋,脫去緊裹著身體的芭蕾舞衣,赤足光腿,用自己的藝術實踐創造出一種自由舞蹈的形式。其後,捷克籍舞蹈家拉班和他的學生維格曼又建立起現代舞的理論和法則,並將這種理論和法則通過實踐變成為現代舞作品。現代舞不是一種固定的舞蹈程式,不存在普遍規律,而總是保持著活躍、易變的態勢。現代舞的風格今後還會不斷變化、發展。
交誼舞是自娛性的社交舞蹈,從20世紀初逐漸風行全世界,是一項國際性的流行舞蹈,在一些外交場合也舉行禮節性的交誼舞會。所以,交誼舞又稱為國際交誼舞或國際標準舞。
交誼舞的基本形式是男女成對相伴而舞。交誼舞雖有基本的舞步,並需要在舞曲的統一節拍中進行,但參加者可以根據熟練程度,以及不同年齡、個性將舞步自由組合加以變化,因此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
交誼舞的基本舞步有:“布魯斯”(也稱“慢四步”),“福克斯”(也稱“快四步”或“狐步舞”),“華爾茲”(也稱“三步舞”),其中又分“快三步”和“慢三步”、“探戈”和“倫巴”等。這些舞步大多是在民間舞的基礎上逐漸豐富發展形成的。“華爾茲”這種三步的圓舞形式,起源於奧地利的農民舞蹈“水波舞”。“探戈”起源於非洲的民間舞,“倫巴”是從拉丁美洲黑人的民間舞演變而來的,“布魯斯”由黑人“哀歌”發展而來,所以布魯斯的舞曲速度緩慢,舞步風格平穩大方,從容文靜。
中國舞蹈家戴愛蓮
戴愛蓮(1916-2006)是我國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舞蹈教育家。她曾留學倫敦,專攻芭蕾舞蹈藝術。在倫敦期間,她提出了現代舞和芭蕾在技巧上應互相借鑒、互為補充的見解,並通過自己的創作、表演,實踐了這一主張。這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她回到祖國,曾在桂林參加支援抗戰的演出活動。1942年,她到重慶,在國立歌劇學校等處任教,並曾在1946年赴美講學,向美國人民介紹了中國的民間舞蹈。1947年歸國後,她繼續從事舞蹈教育工作,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與此同時,她還創作了一係列優秀的舞蹈作品。其中雙人舞《飛天》曾於1955年在世界青年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獎。
戴愛蓮把普通民眾中自然傳衍的舞蹈加工為舞蹈藝術品的先行者,並以出色的鑒賞力把西方舞蹈的精髓介紹到中國,成為溝通中西文化的使者。2006年2月9日,戴愛蓮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美國現代舞蹈家鄧肯
鄧肯(1877-1927)是美國著名女舞蹈家,現代舞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舞後”。她從小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在不列顛博物館研究了古希臘藝術,並從中找到了自己認為理想的舞蹈表達方式。同時也從古典音樂中吸取靈感,為舞蹈創作服務。她認為,舞蹈動作應來源於自我感覺,舞蹈應自始至終表現生命。因此,她的早期舞蹈大多表現生之歡樂,體現出較強的抒情性。後來,她的創作轉向悲壯的、英雄的題材,其中著名的作品有《馬賽曲》、《斯拉夫進行曲》、《國際歌》等。鄧肯畢生從事舞蹈的改革與創新,對舞蹈藝術的發展頗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