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
在繪畫藝術中,版畫是造型藝術之一,是用刀、筆或化學藥品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鋅版、銅版等各種材料製成的版麵上進行刻畫,塗上油墨或顏色,再拓印出來的繪畫作品。版畫經曆了從複製到創作兩個發展階段。早期版畫刻、繪、印三者分工,刻工隻按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複製版畫。後來版畫發展成獨立的畫種,由畫家自畫自刻自印,充分發揮畫家的藝術創作性,稱作創作版畫。版畫品種繁多,根據版麵性質和使用材料不同,可分凸版(木刻、麻膠版畫)、凹版(銅版、鋅版畫)、平版(石版畫)、綜合版畫、孔版畫(絲網版畫)等。版畫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由於製作版畫工具材料的特殊性,使版畫具有精練、概括、塑造形象鮮明強烈的特點。這種特點是難以用筆墨來表現的。
木刻是版畫的最早形式。先用刀在木板上刻畫,然後用紙拓印。它以刀代筆,刻刀分三角刀、平口刀、圓口刀和斜口刀,能充分發揮出刀木特性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版畫還有一種體裁,即獨幅版畫。是用油畫顏料或油墨在玻璃版、石版等平滑的底版上作畫,在顏料未幹時把它放在印刷機上印刷,受滾筒的壓力以後,底版上的畫即複印到紙上。由於這種版畫每次隻能印一張,所以稱為獨幅版畫。
中外名畫欣賞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北宋張擇端是山東諸城人,曾在北宋畫院任職。他的傑作《清明上河圖》描寫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市俗生活與節日景象,是一幅寫實生動的長卷風俗畫。畫麵全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清明上河圖》摒棄已往人物畫隻能表現貴族生活和宗教內容的陳規,重點刻畫新興的市民階層的生活和風俗人情,廣闊而詳盡地展示了當時市井人物的生活動態。全圖有人物五百多個,還有各種建築、交通工具等,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曆史資料,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繪畫最突出的代表。
畫卷右邊開端是田野和村落,趕集的鄉人和馱運貨物的騾馬沿田間小路向城裏行進,達官貴人在家丁擁護下去郊外訪遊。那轎子上的野花和沿路萌芽的楊柳樹,點出了正是清明時節。
畫麵自右而左,向市區伸展,四野漸漸被房屋店鋪取代,河流折轉進入畫麵,成為畫中主體。河邊船艇忙著裝卸貨物,上下旅客,岸上飯店客棧一片繁忙景象。虹橋下一隻大船正欲穿過橋洞,因桅杆太重,還未完全放平,船夫緊張萬分,有的使勁撐篙,有的用竿抵住橋洞,以防衝撞。還有人從橋上拋下繩索,以便攬住船身。鄰舟和橋上的人在旁指指點點出主意,仿佛有喧嘩聲傳來。大橋兩邊建築豪華,彩樓高聳。
隨著河流畫麵折向商業區,一座堅實高大、結構複雜、氣勢雄偉的城門出現在畫麵中間。附近店家密集,街道縱橫,車馬行人匆匆趕路,護城河寬大的橋麵上有不少人在憑欄觀景。一隊駱駝裝滿貨物向城外進發。城內十字路口的商店門麵寬大,建築考究,還有寫著“王員外家”、“趙太丞家”等大字門牌的高宅深院,街角有說書或賣貨的攤點,引來簇擁的人群。十字街正麵兩輛馬車奔馳而來,氣勢咄咄逼人。街中有牛車、手推車、手拉車、轎子、馬騾等交通工具。大路的近側和街心,有騎馬或步行的官吏紳士。車來人往的繁忙景象,使觀畫者目不暇接。
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鳥》
八大山人是清代初期畫壇的敢於標新立異、獨辟蹊徑的大畫家。
八大山人(1626-約1705年)原名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後裔。19歲時明朝滅亡,他懷著對清王朝的刻骨仇恨,23歲剃度為僧,吟詩作畫,以泄積忿。畫麵落款“八大山人”,四字用草書連起來直書,初看像“哭之”,也像“笑之”,隱含身世之痛,兼有對現實哭笑不得的諷意。
八大山人筆下的萬物都有較多的變形和誇張,常把魚和鳥的眼睛畫成白眼和方眼,動作也很獨特,鳥縮頸,單腿而立,似一驚便飛;魚鼓腹,直挺,張鰭,開嘴,似急衝而至;鬆樹、石塊常畫成不穩定狀,很是奇險。有時一幅畫麵隻有一條魚,一隻雛雞,幾枝殘菊,其餘大片空白,使主體格外突出,增加了畫麵氣勢。立軸《荷花水鳥》是八大山人代表作之一。右上方一枝正在生長的荷葉折垂而下,隻有一朵尚未開放的小蓮苞倔強地向上挺立著,似有自我寫照之喻。下部荷塘中有一塊危石,上麵單足停立著一隻縮頸、拱肩的小鳥,隱喻清朝統治的嚴酷。畫麵布局怪異,形象概括,立意深刻。
齊白石的《蝦》
齊白石(1863-1975年)畫的蝦是家喻戶曉的藝術珍品。他是放牛娃和木匠出身,一生簡樸,時時不忘農村生活,對魚蝦、小雞、青蛙、白菜、芋頭這些兒時的“朋友”充滿感情,這些便成了他畫畫的題材,都顯得生氣盎然,特別是畫蝦,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