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文明直接起因於工業革命和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而人類正是鑄造黑色文明的主體。人類自己挖掘了一個灰色文明陷阱,然後身陷其中,承受著灰色的恐怖。不到300年的工業革命,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就把人類置於困境之中,對此人們有理由質疑:工業文明推崇的工業發展模式,是否一種可以持續下去的經濟發展模式?工業文明的文化是否是一種有利於保障人類繼續生存、繁衍的文化?在人類社會發展難以為繼的嚴峻形勢下,人們有理由認為: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已經無路可走,工業文明已走到了終極,人類一定要尋求走出灰色陷阱的道路。對現實的懷疑必定產生超越現實的理想。
和諧海洋,從我做起
建設和諧海洋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海洋的基本內涵主要是人類在從事海洋活動中實現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技進步、海洋生態平衡、海洋法製健全、海洋文化繁榮的全麵協調統一,促進入海關係、陸海關係融洽和諧的永續發展狀態。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全球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海洋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隻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才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海與陸的關係,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國家之間、地域之間的關係。促進海洋經濟順利發展,把我國建成和諧的海洋強國。
“一個理念”:善待海洋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保護海洋就是保護美好未來。善待海洋意味著堅守海洋整體原則。這條原則的含義是:海洋是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保護海洋環境是全球共同的責任。此原則是根據“一個地球原則”推導出來的,但不是機械照搬。江、河、湖、沼相互之間是分散的,不會交叉汙染,受汙染的長江與遼河毫無關係,洞庭湖與貝加爾湖更是距離遙遠……因此汙染源認定、汙染責任認定相對容易,涉及的社會關係相對清晰。海洋卻是一體的,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這些人為的劃分,對於海洋環境問題來說是無效的。南極企鵝肝髒裏的DDT根本無法判斷是來自哪個大陸、哪個大洋的汙染源。進入海洋的汙染物絲毫不理會這些人為劃分的邊界概念,而會隨著洋流無限製地擴散開來。承認海洋一體性意味著任何社會群體或組織所發生的與海洋相關的環境行為都會影響整個海洋,而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區域,這意味著任何人的行為都會間接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的利益,我們的行為應該為全人類負責,這不應看做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推理,而是有實際意義的社會倫理理念。從這樣的大原則出發,自然可以推出:①保護和改善海洋資源庫,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原則;②不得損害國家管轄範圍外的海洋環境的原則;③海洋環境區域共同治理的原則;④改善國際社會經濟關係,加強國際協商、合作、交流的原則。各國應該積極行動主動地建立“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夥伴關係”;⑤海洋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感恩海洋,入海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海洋的重要內容,我們應注重開發海洋和保護海洋這一雙重任務的協調,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善待海洋,依法用海、科學用海,加大海域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實施海洋生態修複工程,全麵提升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還大海一片蔚藍色,建設一個人與海洋和諧共處的藍色家園。
“兩對關係”:入海關係和諧、陸海關係和諧
一方麵,入海和諧共處、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可持續地利用海洋資源,已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追求的海洋文明理念;另一方麵,陸海關係和諧、陸海統籌發展,才能構建出和諧的海洋開發氛圍。和諧海洋既體現了人類遵循人、海洋、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又呈現出人與海洋、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文化倫理形態。開發利用海洋,既要正確處理海與陸的關係,也要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嚴格控製、強化治理陸源和海洋汙染,加強海域使用管理,搞好陸海國土整治,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和突發性海洋事件應急處理能力,實現海洋資源優勢和陸地經濟優勢的有效結合,走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聯動發展的路子,實現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因此,立足科學發展,統籌規劃,合理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構築入海協調、陸海和諧新局麵,是當前構建和諧海洋健康發展首當為重的戰略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