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具海洋生物化石是在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被發現的。第一具可歸類於滄龍的化石,是個破碎的頭骨。它在1766年荷蘭南端馬斯特裏赫特的一個石灰岩礦坑裏被發現,當時市內的建築是使用采石場的石灰岩來建造的。1770年時,當地一個荷蘭的陸軍外科醫生對石灰岩上的奇怪骨骼有著濃厚的興趣,開始出錢收集這些化石。在1774年,一個狀態良好的頭骨被發現,引起大眾對於這些骨頭的興趣、爭議,認為它們是大洪水時代之前的動物。數年後,法國陸軍占領荷蘭,化石被送到法國。法國科學家喬治·居維葉最初認為這些化石是種鱷魚,後來認為它們是種巨型蜥蜴。在1822年,威廉·丹尼爾·科尼比爾將這個化石命名為滄龍,以流經馬斯特裏赫特的默茲河為名。滄龍的模式標本目前正在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展出。
滄龍生活在白堊紀末期,與著名的霸王龍同屬一個時代,當霸王龍稱霸陸地的時候,滄龍也正在海洋中稱霸。滄龍有很多種類,其中最大的長達18米,生性凶猛,喜歡群居。以鯊魚、劍射魚、古海龜、甚至是其他的滄龍為食。如果在白堊紀末期的海洋裏,還有比遇到一隻滄龍更危險的事,那就是遇到它們一家子,那種後果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