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藻類探秘(3 / 3)

海蘊在我國沿海一帶都有分布,主要生長在平靜的內灣、低潮線下。常纏繞附著在馬尾藻屬的多種藻體上。

海蘊藻體絲狀線形,極黏滑,淺褐色或黃綠色;成體逐漸變為黃褐色或暗褐色,高10~15厘米,有時候會更長。皮層由單列或略分枝的同化絲組成,略彎曲,通常由10~15個細胞組成;根部常長出無色的毛。

海蘊氣微腥,味鹹。它的營養價值很高,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無機鹽、維生素、膳食纖維,還有大量的氨基酸、有機碘、鈣磷硒和卵磷脂、維生素E等,都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

10.珍貴的海木耳

海木耳,一聽名字就知道它是產於海洋之中。海木耳確切的說是產在海洋深處,是一種野生藻類植物,顏色有紅褐、黃綠或黃褐色,質地為革質,葉呈叉狀的分枝,有像鹿角狀之外觀。

海木耳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它既含有陸地可食性植物的所有營養成分: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及鈣、鐵等多種微量元素,又含有海洋獨有的20多種營養成分:藻朊酸、藻聚糖、岩藻固醇EPA(不飽和脂肪酸)等,被日本人譽為“長壽菜”,被歐美等國稱之為“海洋蔬菜之首”。

據說如果經常食用海木耳的話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脂肪代謝、降血脂、降血壓、軟化血管,是抗細胞癌變的天然食品。但是因為海木耳生長在海底,沒有任何汙染,又因為它采集困難,所以比較珍貴。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海木耳沒有成為大眾化的“海洋食品”了。

11.經濟海藻—角叉菜

角叉菜,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和我國東南沿海以及青島、大連等海域,是中國的一種重要經濟海藻。角叉菜不僅是卡拉膠生產的重要原藻,而且近年來越來越多地應用於醫藥領域,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角叉菜的藻體形態及大小變異極大。不過它們的藻體都是以紫紅色為主,片狀,多分枝,呈扇形,長度大約是7厘米,比較軟,在主枝根部呈扁圓柱形,上部是扁平,具有2~7次叉狀分枝。囊果是橢圓形,在藻體的一麵突出,相對麵下陷,對著日光觀察,可見中央部分較暗,四周呈半透明環狀,形似眼球。氣微腥,味道有些鹹。

12.雪域山珍—鹿角菜

鹿角菜被譽為是“雪域山珍”,鹿角菜生長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祁連雪山淡水野生藻類,因和鹿角很像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中國甘肅、青海等地,是現存最原始的植物之一。鹿角菜五月采摘,既可作涼菜,亦可作炒菜或湯。因其味脆香,營養豐富,保健價值高,備受人們青睞,所以當地人叫它們為“雪域山珍”。

雖然鹿角菜顏色比較暗淡,但是用水浸泡後會變得新鮮翠綠,晶瑩剔透,具有很強的離子交換功能和吸附作用。它能改善人體消化功能,對腸胃道疾病、糖尿病有一定的食療作用,有扶正祛邪之功效。經常食用可增強體質,防止男女腎氣虧損,精力不佳以及潰爛等病。

鹿角菜藻體新鮮時是黃橄色,體高6~7厘米,有的時候竟可達14厘米。上叉狀分枝2~8次。現代醫學證明,食用野菜對防治直腸癌、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貧血等疾病很有好處。

13.滸苔

滸苔藻體是草綠色,管狀膜質,一般是叢生,主枝明顯,分枝細長,高可達1米。喜歡生長在中潮帶灘塗、石礫上。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4月是生長盛期。

大家可別小瞧它的纖細,雖然滸苔肉眼看去呈綠色細絲狀,但這樣的大小已經足以讓人們稱之為“大型藻類”了。因為它是由多細胞構成的,比起那些直徑隻有幾微米到幾百微米的單細胞藻類來說,完全算得上是“龐然大物”。

滸苔有一種本領,可以分泌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阻止藻華生物的繁殖,但是如果大規模的滸苔瘋長的話,對於海洋本身並不是一件好事。研究表明,滸苔分泌的化學物質很可能還會對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響,不過我們可以通過持續不斷地打撈滸苔來減少它對海洋其他生物的影響。

14.鼠尾藻

鼠尾藻藻體是黑褐色,和老鼠的尾巴很像,故而得名為“鼠尾藻”。鼠尾藻高3~50厘米,有的竟然可達120厘米。主幹短粗,上長數條主枝;主枝圓柱形,數條縱走淺溝;輪生短小分枝,葉絲狀,短小,全緣或有粗鋸齒;氣囊小,紡錘形,頂尖,有細柄;固著器盤狀或圓錐狀。它生長在中潮帶岩石上或石沼中,全年可見,生長盛期3~7月。

鼠尾藻主要產在海礁、浪崗、嵊山、中街山、普陀山、象山港、韭山、大陳、洞頭、南虎、大漁等地,廣泛分布在我國沿海一帶。

另外,鼠尾藻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之一,可作製膠工業原料而且發展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