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駛向西沙群島(1)(3 / 3)

普陀山島島中部的兩個淺湖,在西的較大,呈圓形,直徑約200多米,在東的較小,呈長形,長約80米,二者為一低沙堤所分隔。環島沙堤以東南方為最高大,共有3到8條,且由沙堤漸變為礫堤,條數較多,但短而時斷時續。沙堤上的植被以羊角樹群為主,茂密難以穿越,低地井邊有漁民種下的椰子樹一株,高20米。羊角林中有藤本植物攀援其上,如海濱牽牛花等。

珊瑚島

珊瑚島因珊瑚多而得名,島形略方,近橢圓,麵積0.31平方千米。清宣統元年(1909年)李準巡海時發現此島珊瑚極多,命名珊瑚島。中國漁民向稱老粗島、老粗峙。位於南海珊瑚島西南2海裏,是目前我國最南端的省級文物保護遺址。

大崳山島

珊瑚島四周沙灘上灌木發育,鳥糞層也多,為永樂群島最豐磷礦島之一。鳥糞層的存在表示昔日這裏林木眾多。島上還有人工種植的木麻黃、椰樹等,中部有水井一口,在椰樹旁,水甘清可飲,而西部井水受鳥糞汙染,有臭味,不能飲用。

珊瑚島早為我國人民所開發,今天在島上各處均有清代瓷器發現,且多日常用器,如青釉瓷碗、杯等。建築物有小廟一間,在島西南端,為1934年珠海潭門漁民們建立,內有石神像一具。該島由於地理位置良好,又有井水,故每為外人覬覦,1938年為法國人占領,其後,又被日本攻占。1947年1月,法國海軍部隊又在本島登陸,經我方抗議才撤走。1956年4月,越南又占領該島,直到1974年1月,我國才奪回該島。

珊瑚島風光目前島上有氣象台、航道碼頭等。本島的地理位置、水道和井泉均為全永樂群島最好的,水域水產也很豐富。珊瑚島至少有三十名解放軍官兵駐守。

甘泉島

甘泉島,麵積僅0.3平方千米,南北長800米,東西寬460米,高8米,呈橢圓形,我國漁民稱“圓峙”、“圓島”,因島上有甘泉井水而著名。

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海時發現此島中部低地有淡水井兩口,其泉水甘甜可飲用,即稱“已得淡水,食之甚甘,掘地不過丈餘耳,餘嚐之,果甚甘美,即以名甘泉島,勒石豎桅,掛旗為紀念焉”,因此命名“甘泉島”。

甘泉島1974年3月和1975年的兩次考古調查中,曾先後兩次在島西北端沙堤內側深一丈處發現了唐、宋兩代的居住遺址。考古專家在島的西北部發現一處我國唐宋時期漁民建造的磚牆小廟1座,珊瑚石壘砌的小廟多達13座;出土了50多件日常生活用的陶瓷器,其中有唐代青釉陶雙耳罐、卷沿罐,宋代青白釉瓶、四係小罐、青釉碗、劃花大碗、蓮花紋大碗、突唇碗、粉盒等瓷器皿,其質地、林進嶼、南碇島款式與花色和先前廣州西村窯址出土的相仿。另外還出土了鐵刀、鐵鑿等生產工具,收集到幾件唐代炊具鐵鍋殘片、宋代泥質灰褐陶擂缽殘片和幾枚宋、明代銅幣等遺物。由此,考古專家推斷:最早利用島上淡水的是唐代的先民,使用這些器物的主人也是西沙群島最早的居民,他們或許就是廣東內地遷去的移民。

1994年,甘泉島唐宋居住遺址被海南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考古人員在西沙文物普查時,特地在遺址旁立“西沙甘泉島唐宋遺址”石碑,這是中國在南中國海樹立的第一塊文物保護碑。

金銀島

金銀島長約1275米,寬560米,四周沙堤比中部要高2米,中部窪地形成瀉湖,有井數口,水可飲用。沙堤帶以東端為廣大,且呈尖嘴狀向東伸延。金銀島實為一小環礁西麵礁盤上的一個沙島,在島東南有兩個小沙洲,西南有3個小沙洲。這個小環礁中部有一淺湖,隔著淺湖,東北麵礁盤上還有4個沙洲。淺湖並不像羚羊礁那樣呈封閉狀態,而是有缺在西南麵,缺口可入小舟及帆船。低潮時,礁盤水淺,人們可以行走其間。大潮時沙洲每被淹沒,因而樹木不生,隻長耐鹹水草。樹木隻出現在金銀島上,白避霜花與竿海桐叢生,茂密非常,故本島鳥糞豐富。島上人工植的海棠樹已很高大,樹下有水井,井水可供飲用,但味不甘。

金銀島開發曆史很早。在島上發現有元代青釉龍泉窯瓷盤,明代的青花大盤、青白釉盆、青花鳳紋盤等,清代的花碗、青花龍紋罐等文物,島上還有漁民建造的小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