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大氣圈與人類(2 / 3)

對流層與平流層加在一起,占了99%的大氣組分。因此,剩下的兩層都是十分稀薄的。

4.臭氧層

在距離地球表麵1550千米的高空,因受太陽紫外線照射的緣故,形成了包圍在地球外圍空間的臭氧層。這臭氧層也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保護傘。

臭氧層中的臭氧,可吸收90%左右的太陽紫外線,使生物免受侵害,對維持地球的生態環境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臭氧主要是大氣中的氧製造出來的。此外,雷電作用也產生臭氧。臭氧分布在地球的表麵。少量的臭氧會使人感到精神振奮,但過強的氧化性也使其具有殺傷作用。

氟利昂、核爆炸和噴氣式飛機都會使臭氧減少。科學分析發現,平流層中的臭氧減少1%,到達地麵的紫外線強度便增加2%。

據估計,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臭氧含量已減少了3%。到2025年,有可能會減少10%。臭氧層的破壞將使紫外線等短波輻射增強,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加,同時給自然生態係統帶來嚴重影響。維護臭氧層的平衡,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臭氧層,就是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強烈的紫外線傷害。然而,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地球上的臭氧層正在遭到破壞。

20世紀70年代,當時英國的科學家通過觀測首先發現,在地球南極上空的大氣層中,臭氧的含量開始逐漸減少,尤其在每年的910月(這時相當於南半球的春季)減少更為明顯。美國的“雲雨7號”衛星進一步探測表明,臭氧減少的區域位於南極上空,呈橢圓形,1985年時已和美國整個國土麵積相似。這一切就好像天空塌陷了一塊似的,科學家把這個現象稱為南極臭氧洞。

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調查,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比以往擴大了近一倍,已達2100萬平方千米。南極臭氧洞的發現,使人們深感不安,它表明包圍在地球外的臭氧層已經處於危機之中。於是科學家在南極設立了研究中心,進一步研究臭氧層的破壞情況。1989年,科學家又赴北極進行考察研究,結果發現北極上空的臭氧層也已遭到嚴重破壞,但程度比南極要輕一些。

另外,平流層飛行器和氟利昂的增多,使赤道一些地區的上空臭氧損耗也高達20%以上,我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也發現了臭氧損耗的低值區。

5.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

中間層是自平流層向上至海拔85千米的區域。中間層幾乎沒有臭氧,而氮氣和氧氣等氣體所能吸收波長更短的太陽輻射,又大部分已經被上層大氣所吸收了,所以氣溫隨高度增高而迅速下降,頂部氣溫降到-83℃以下。

這一層空氣很稀薄,垂直對流運動很強烈。

在中間層6090千米高度上,存在著電離層的一部分。電離層的存在,對反射無線電波具有重要意義。人們在遠方之所以能收到無線電波的短波通訊信號,就是和大氣層有此電離層有關。

熱層又叫暖層,是中間層以上至海拔約800千米左右的區域。這裏的化學反應相對於地表要快得多,基本上物質都以其高能狀態存在,熱層溫度結構主要受太陽活動的支配。

在中間層和熱層裏,經常會出現許多天文現象,例如極光、流星等。

這一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熱層下部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爾會出現銀白並微帶青色的夜光雲。

散逸層也叫“外層”,是800千米高度以上的大氣層,是地球大氣的最外層。

散逸層溫度很高,空氣粒子運動很快,又離地心較遠,地球引力作用小,所以這一層的大氣質點經常散逸至星際空間。這個高度可看做地球大氣的上界。

這一層是電離氣體組成的廣闊而又極其稀薄的大氣層,大氣密度已經與星際非常接近,氣溫隨著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散逸層是人造衛星、空間站、火箭等的運行空間。

6.電離層的形成

由於太陽和各種宇宙射線的輻射,空氣分子被電離,從而形成電離層。

電離層在垂直方向上,呈分層結構一般劃分為D層(距地麵高度6080千米)、E層(100120千米)、F1層(200千米)、F2層(2009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