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色的茅草(2 / 3)

西邊水麵的藍色碎星,也在黯淡下去——不是黯淡下去,而是月亮越來越亮,皎潔的月光將它們遮掩了。

好像是到時候了,細米站了起來,他朝東看,朝西看,朝北看,朝南看,朝四麵八方看。他的眼睛在發亮。他輕輕召喚著梅紋:“上來吧,上來吧……”

梅紋登上了塔頂。

“你往那邊看,別看水,看那邊的蘆葦。”

梅紋順著細米手指的方向看去時,心裏疑惑起來:“那邊是在下雪嗎?”

“不是的。”

但在梅紋的眼裏,那裏就是在下雪,淡淡的雪,朦朦朧朧的雪。可是夏季的夜空下怎麼會有雪呢?但那分明就是雪呀。遠遠的,淡白色的雪花在飄落著。

細米告訴她:“這是蘆花。”

正是蘆花盛開的季節。蘆蕩萬頃,直到天邊。千枝萬枝蘆葦,都在它們的季節裏開花了,一天比一天蓬勃,一天比一天白。碩大的、鬆軟的蘆花,簡直是漫無邊際地開放在天空下。此刻,月光所到之處,就有了“雪花”。月光越亮,“雪花”就越亮,飛起的花絮,就像是輕飄飄的落雪。

月光才僅僅照到蘆蕩的邊緣上,大部分蘆葦還處在黑暗裏。隨著月亮的升高,被照亮的麵積也在增大。增大的速度最初是緩慢的,但後來就加快了,並且越來越快。

細米說:“你等著吧。”

月亮越爬越高,月光如潮水一般開始向萬頃蘆葦漫瀉。“雪地”在擴大,一個勁兒地在擴大,並且越來越亮,真的是一個“白雪皚皚”了。

月光灑落到哪裏,哪裏就有了“雪”。

“雪地”就這樣在夏天的夜空下永無止境地蔓延著。

梅紋直看得忘了自己,忘了一切。

起風時,“雪地”活了,起伏著,形成湧動的“雪”波、“雪”浪。而隨著這樣的湧動,空中就忽閃著一道道反射的銀光,將整個世界搞得有點虛幻不定、撲朔迷離。

梅紋一直不說話,她隻想這麼看著。

月亮慢慢西去,夜風漸漸大起來,涼意漫上塔頂。隨著月光的減弱,“雪地”也在變得灰暗。

細米說:“我們該回家了。”

梅紋說:“是該回家了。”她看了一眼正在消逝的“雪地”,跟著細米往塔下走去。

木板做成的台階在“吱呀吱呀”地響著。

後來,就是櫓的“吱呀吱呀”聲。(選自曹文軒《細米》)

【總結點評】藍綢子般的天空、鏡子般的月亮,夏夜的“雪”——最不和諧中卻蘊藏著最最和諧,這個場景因其中的奇妙衝突,帶上了不同尋常的美感。作者不滿足於視覺的鋪寫,加入聽覺的元素,結尾木板和櫓的“吱呀吱呀”聲讓這幅月夜蘆蕩圖更加神奇靜謐。寫美的事物,要精心選擇,甚至自己創造美的意象。作者不僅將蘆花比喻為雪,將蘆蕩比喻為“雪地”,還自創出“雪波”“雪浪”等精巧的意象,將月下蘆蕩的美抒寫得淋漓盡致。

滿分作文——小作文中的大手筆

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題

城市和鄉村,是我們棲居的空間,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是我們平凡的生活。當我們從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觸和期望。請以“觸摸都市”或“感受鄉村”為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闡明思想觀點。

注意:(1)立意自定,角度自選;(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3)不少於800字;(4)不得抄襲。

·解題·

這個題目命題較為明確,不同背景的考生都不難找到下筆之處。可以從“城市”或“鄉村”中選定其一,然後生發出若幹關聯詞彙。鄉村的質樸、美麗、貧窮、變化、人情味,城市的多彩、便捷、冷漠、發展、快節奏……城市背景的考生如果寫城市生活會很得心應手,如果從城市人的角度寫對鄉村的感受則會提供一種旁觀者的新鮮視角。反之亦然。無論是選擇城市還是鄉村下筆,都有物質(高樓大廈,自然風光)、人文(都市文明、民風民俗)以及居住者(都市人與鄉村人)等多個角度可供選取。

最是那酥油似的濕雨,勾勒出一種甜美。

最是那掛在樹梢的夕陽,渲染著一份祥和。

最是那農忙時揮灑的汗水,描繪出一絲喜悅。

狄金森的籬笆那邊,有草莓一顆,我的籬笆那邊,有竹林一片。每當雨聲潺潺,我就拎著四腳小板凳,安靜地坐著,倚在門邊,欣賞風吹竹林的靈動,聆聽雨打竹身的樂感。可惜我沒有一雙足夠長的手臂,因而總無法觸摸竹子濕透光滑的身體。於是,便有了這樣一個習慣:伸手,任由水沿著手掌的紋路流動。凝神,任由思緒飛揚,越過竹林,飛到遠方。

在鄉村,卻很難俯瞰整個村莊。不是因為沒有高處,隻是因為村舍總是相連,一衣帶水,不能間斷。整個輪廓仿佛是高低錯落的古長城,連綿不絕。偶爾因為山坡的阻隔,使你的視野瞬間失去平整而變得起伏。可是驚喜不斷,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要以為山坡是單調的山丘,它們對土壤一點兒也不吝嗇,一季換一新裝。農人們用一季的汗水換來一季的喜悅。噢,這片美麗又迷人的土地啊!

不要因為“接天蓮葉無窮碧”而羨慕西湖,西湖太大,無法飽盡眼福,隻能給人添了幾分遺憾。鄉村的荷塘則不同,有小家碧玉之感。當池塘裏荷葉滿田時,那一番綠意怎能不吸引人的眼球?一旦小荷露出尖尖角,不但蜻蜓早已立上頭,連周圍的孩童也聞著清香而來,摘上兩朵荷苞回家插花瓶去了。等到荷花謝得差不多了,便是摘蓮子的時候了,這時的池塘就更熱鬧了,便不由得想起梁元帝的《采蓮賦》和漢樂府的《西洲曲》……

鄉村的房子很像別墅,每家每戶的房子都帶著院子,院子不大但花草樹木不少。前院常栽些蔬菜瓜果,茄子、辣椒、扁豆、絲瓜……既方便又美觀。後院呢?有棗樹、棕櫚、桃李、鬆竹……家與家之間也會隔著田地,這一季種上水稻,下一季布滿雜草。真應了一句“勞逸結合”呢。

鄉村的田野是豐富的,也是鮮活的。暮春時節,三五成群的農人在蒙蒙細雨中穿著蓑衣,戴著鬥笠,活現了“農人春忙圖”。這時的雨往往下得不大,如針如線如牛毛。山嵐氤氳,鄉村便添了幾分醉人的朦朧美。

鄉村,一個由美的元素構成的名詞,如何能不令人著迷!

【總結點評】鄉村之美並非一個新穎的角度,難得的是小作者對於意境的把握和營造。濕雨、夕陽、竹林、荷塘……幾個意象就使一幅山水畫躍然紙上。小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非常強,優美而不做作,與整篇文章的意境相得益彰。開頭三句各自成段,錯落有致,尤為精彩之筆。

本文必殺技:視角活躍,聯想豐富,景物描寫有很強的畫麵感。

實例一2009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題

請以“站在的門口”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請將題目補充完整,並寫在答題卡上,然後作文;(2)立意自定;(3)文體不限,可以記敘經曆,抒發感情,發表議論,展開想象等等;(4)不少於800字。

·解題·

無論從思路還是文體的角度看,這都是一個開放度相當高的題目。考生可以補充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或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彙,寫成記敘或敘事中抒情的文體,如:“站在機遇的門口”、“站在考場的門口”、“站在幸福的門口”;或抒發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如:“站在大學的門口”、“站在十八歲的門口”等等……除了寫回憶,寫憧憬,還可以寫站在門裏門外的抉擇,寫站在曆史遺跡前的反思,為文章增添思想的深度。

我愛項脊軒,更愛站在項脊軒的門口。

愛她那明月下的半牆,愛她那三五之夜的靜謐,愛她的窄小且簡樸。

每每翻開那充滿書香的語文書,撲入眼簾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給人心靈以踏實的小軒。這裏安居著追求安然、靜然的震川先生,這裏綻放著一顆泰然、悠然的靈魂。站在項脊軒的門口,我的心也已被這安謐的氣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儼然已經蕩然無存。所以我隻敢站在項脊軒的門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她,注視著這裏的一切,聆聽著大自然為之演奏的音樂。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想著那藏書滿架的場景,聽著那偃仰嘯歌的狂狷,感受著那種被書擁擠著的幸福感,然後回憶著那充滿淡淡憂鬱但又美好甜蜜的過去,回憶著父母朋友同學老師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種人人有之但又逐漸遺忘的回憶的幸福之中!然後輕輕地哭泣,又輕輕地微笑!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想著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階前,學喂食的少女,捋起袖子,揮手撒出穀子,引來那人至不去的小鳥。然後站在那裏靜靜地注視著,融入這片靜謐但又有著跳動旋律的月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靄,等待夕陽西下,庭前花開花落的那一瞬。腦中浮現小鳥可愛的身姿,學著小鳥在跳動的旋律中享受這份來自大自然的和諧。

怪不得震川先生獨自鍾愛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軒;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明月下想起那綿綿的愛,那天長地久的感動;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細膩的心靈,寫出如此細膩的文章。這份鍾愛、這份感動、這份細膩來自那甜美的回憶,來自那大自然的和諧,來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看著那漸高的月兒,看著那在月色中朦朧依稀的小軒,想起李樂薇的空中樓閣,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又何嚐不是我的心靈深處所追求的空中之閣,又何嚐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這份靜謐,這份和諧!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站在回憶的轉軸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靈的鍾磬旁!

【總結點評】這篇短短的文字清新淡雅,用看似跳脫的思路將人生感悟娓娓道來。散文是高考中較難把握的一種文體,但這位小作者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作者的思緒在震川先生的精神,小軒的環境,自我感悟以及聯想中從容遨遊,將靜謐和諧的感悟帶給了讀者。

本文必殺技:立意高雅,筆法精致。

實例二2007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題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的生存發展之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會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