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暴中那顆堅定的心(3 / 3)

一場千年未遇的大雪,凍結了流逝的時間。唯有縈繞耳邊的感慨絕唱。死,並不是終結,他以湘江孤舟上那一具屍骨,向我們傳遞一種穿越千年的民族大義!

杜甫,久違了!沏一杯苦香的茶,我開始談他。不,更確切地說,是讀這杯又苦又清又香的茶,我想知道苦茶中傳遞的是什麼樣的真味。

茶很苦,讀得也苦。盡管衣衫襤褸,饑寒潦倒,他仍然高呼疾喊,為老百姓的疾苦擔憂。從來沒有放棄過理想,從而成就了千古史詩。

讀千年史詩,依然能感受得到那一場曾經吹破一所茅屋的秋風,和秋風也吹不冷的赤子之心。我詫異,甚而驚悚。如何才能讀懂他,讀懂這杯苦茶傳遞的真意?我苦苦思索。

讀他一遍遍,我懂得為什麼滄桑的歲月與冷酷的曆史會選擇他,讓他來雕刻曆史、傳遞真情。那是因為他有一顆忠誠的心,一種愛國愛民的責任感!盡管茅屋被秋風所破,他依然呼籲“獨使至尊憂社稷,眾臣何以報升平”,為皇帝擔憂,為國家擔憂;盡管妻兒饑寒潦倒,他依然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總是推己及人,處處為民著想,而不以自己的處境為意。

讀他一回回,卻讀不懂;茶裏藏真意,卻品不出。人生的苦難都讓你來承受嗎?難道你的一生隻有苦難嗎?

我歎息。你就不能媚俗一點,來保住那一頂小小的烏紗帽嗎?你就不可以低一下高揚的頭,來安撫一下快要凍死的妻兒嗎?也許你少一點批判,少一點對寒士的擔憂,你的生活將會變樣!

然而,因為博愛,你對這杯苦茶始終是那樣的執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你還在為老百姓的疾苦悲慟流淚。“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你咬著牙記錄真實的曆史細節。然而,當你在為老百姓的疾苦擔憂時,你自己也是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直到凍死在湘江的孤舟上,你一心所係的始終是天下百姓!

我終於懂了,懂得了杜甫,懂得了這苦茶傳遞的真意。這是一杯需要細細品味的苦茶。杜甫,他感慨世態,憂國憂民,始終以他刻骨銘心的文字與苦難對抗到底。

湘江那一片孤舟,承載著一具不朽的屍骨,訴說著一段淒苦的唐朝,傳遞著一種永恒的民族精神!

【總結點評】這篇作文非常好地詮釋了穩中求變的思路:主題健康積極,角度相當新穎,文筆嫻熟。“苦茶”的比喻很富新意。結尾處將杜甫對曆史的傳承行為進一步升華到民族精神的高度,文章立意不凡。

本文必殺技:比喻精妙,角度新穎。

實例三2006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

有人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說,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沒了路。

還有人說……

請以“人與路”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3)不少於800字。

·解題·

既然引用了魯迅的名言,可想而知,出題者的意圖並不是批判,而是展開。首先可以想一想人和路之間的辯證關係。比如,人創造了路,路方便了人;人需要路才能交通,路需要人維護方能通暢等等。在此基礎上,路可以引申為“解決”“答案”“溝通”“方向”“過程”“人生”“曆史”“文明”等寓意。思路開闊後,考生可以從中選擇自己擅長的話題。

在友人印象中,秋白文質彬彬,才華橫溢,多愁善感。一個浪漫的情人,一個浪漫的文人。年少的他,在繪畫、治印、音樂上頗有造詣,這並非出於他對藝術的好奇,而是他的心性,更適宜在這樣的領域揮灑。於是,偶爾他在月夜裏吹起洞簫,友人都會產生奇妙的錯覺,覺得他跟簫聲融合在一起,再難區分。

文人大抵都有“家國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或許就是出於此,秋白選擇了投身革命,並一度處在權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誠然需要浪漫和激情,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質。秋白無法同時擁有其他,便常常在現實的挫折和磨礪前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懷疑自己無能。此時,他已感到無暇自顧。至於月夜下的簫聲,那更成了一個無從談起的夢。

秋白留給後人的印象,始終是個備受爭議的角色。這緣於他在國民黨獄中寫的名為《多餘的話》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現了參與革命以來有過的熱情、執著、迷茫、孤獨和無奈。正是這份自白,讓他的被捕成了“叛變”,就義成了“討饒不成”。

可是他死時,同所有英雄一樣,都很英勇。他高唱著《國際歌》,指定一處草坪盤腿坐下,直待那聲槍聲的響起。

按照我們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獄中的瞿秋白,與刑場上的瞿秋白很難重疊起來,或許隻能將其理解為,一個獨特的人,一條獨特的人生路。

我們達不到他的境界,經曆不了他的時代、他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更加細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過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標準,歸納他的曆史歸宿。

或許可以說,這是因為瞿秋白將“身後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卻又不願借死亡來成就本來唾手可得的英名。這是超脫了所有大度與氣節的風采,這是對生命的誠懇與真實。

於是,瞿秋白在曆史上,留給我們的感覺與啟示愈顯迷離。他是如此熱情地參與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離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誠地向著革命。這樣的人生,常人無法解答。它提醒我們:人與路,路與人,這超過“表現”所揭示的含義。其間的深遠,要用生命去體會。

悠悠歲月中匆匆走過多少人?他們總是被人遺忘或想起。被人遺忘,未嚐不是一種幸福;被人想起,又何嚐不是一種悲哀?幸福和悲哀,其間的分別又在哪裏?我不清楚,或許隻有路上留下的點滴,提醒人們,怎樣的人曾在怎樣的路上走過。

曆史的大路上,走過了太多的豐富的生命。秋白的人生之路,從一個角度告訴我們,該用怎樣的眼光去評定身邊的一切。不是什麼人即走什麼路,什麼路即什麼人走。明於此,我們方能最真實地還原曆史,而不是迷惘於臆測之中。

【總結點評】作者從瞿秋白的平常為人、參加革命、入獄犧牲時不同的行為,分析這一人物的內心世界,得出了不要用固有的標準評價曆史人物的結論。本文語言流暢,觀點成熟,有很多充滿了哲學思辨色彩的句子,如:“被人遺忘,未嚐不是一種幸福;被人想起,又何嚐不是一種悲哀?”

本文必殺技:立意不俗,思想深刻。

1.新聞中的素材:信仰危機

肯尼亞最高峰積雪消失殆盡?搖引發水和信仰雙重危機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李雪報道?搖據美國《洛杉磯時報》2009年11月10日報道,肯尼亞山是肯尼亞第一高峰,這裏有地球上難得一見的奇景赤道積雪,厚厚的冰帽在陽光照射下總是發出絢麗的光芒。肯尼亞人千百年來把這裏看作是“上帝居住的地方”。在過去的100年間,高達5000多米的肯尼亞山上,92%的冰帽都已經融化消失,這在肯尼亞引起水危機和信仰危機,他們認為上帝正在死去。

2.時事裏的啟示:信仰故事

到死也要踐行諾言的老人

人窮誌不窮,到死也要踐行諾言誠實守信的孔凡其老人,是金堂縣三溪鎮人。2001年年底,因為一場車禍,孔凡其欠下7萬多元賠償金,已經家徒四壁的他幾乎沒有賠償能力,卻不願意當“老賴”,堅持每年將自家種的臍橙變賣還款,從2002年到去年,孔凡其靠變賣自家臍橙已經賠償對方1萬多元。盡管距離還清債務還很遠,但直到老人2009年11月臨終前他仍然惦記著賠償款,一再叮囑老伴即使將來身體不能再栽種臍橙,也要把果樹變賣了將錢賠給別人。在“老賴”頻現的當前,孔凡其老人的所作所為令人欽佩,讓人感動。

又到收獲季節,孔凡其老人因為胃癌去世。老伴自從他今年4月查出癌症晚期不能下地幹活之後,仍堅持種植臍橙,因為孔凡其在世時常說“隻要活一年,就要種一年橙子,盡量把錢賠給別人”。

3?郾時事中的領悟:信仰來自生命

3位礦工25天的生命奇跡

2009年6月,在貴州晴隆礦難中,3位礦工在井下被困604小時。在伸手不見五指的260米深處,僅靠喝井裏滲透的汙水生存了604個小時。3人創造了礦難史上的奇跡:他們挑戰的不僅是生理極限,也是心理極限。

6月17日,他們在井下作業時,聽到一聲類似爆炸聲後,意識到出現事故。王圈傑提議往與井口反方向的高處跑。這個提議,為他們生還提供了寶貴的機會。也隻有往高處跑,透水才沒有淹沒他們逃生的地方。

他們在井下被困的前兩天,因為饑餓,不得不吃用於支撐巷道的樹木的樹皮,樹皮很髒很難吃,而且吃後肚子很難受,不消化。

之後,再找不到任何可吃的東西,他們就用安全帽將頂棚上滲下來的水收集起來喝。在整整等了5天沒人來救後,他們曾感到絕望,但王圈傑一直安慰大家說:“不吃飯也能活一個月,我們不會死在這裏的。”

從第六天起,3個人靜靜地等待,除了收集頂板滲水外,3人或坐或躺,幾乎不說話。

在被困後,王圈傑手上戴著的一塊電子表成為除了礦燈外他們最珍惜的物品。礦燈,可以在聽到有救援隊伍來臨時發出指示的光亮,事實證明,確實是礦燈將救援人員引到他們身邊的。而手表,則為他們計時。他們每天看著表一秒一分地走,堅持到15天時,這塊電子表停止走動。

在陷入不知時間的黑暗裏,他們仍然堅守活著的信念,他們被救出來時,以為自己在井下被困30多天。

“如果我不能活著出去,家裏就更困難了。”趙衛星告訴記者。這個堅強的信念一直支撐著他,也支撐著王圈傑和王礦偉。

在堅持了604個小時後,他們終於迎來救援人員。

相關鏈接

絕不放棄廢墟中綻放生命奇跡

海地35歲男子上演生命奇跡被埋12天成功獲救

劉美嬌:愛心創造生命奇跡

澳洲男子四肢殘缺不輸常人創造生命奇跡

海地太子港奇跡路上的生命奇跡

海地地震過去一周生命奇跡仍繼續上演

腦死亡留美女博士創生命奇跡

信仰是最堅定的力量,唯有信仰才能造奇跡。此類素材適合勵誌,感動,成長等氛圍,切忌悲觀消極,矛盾彷徨等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