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學校中,可以感受到那自然而清新的環境,高大的楊樹佇立在水泥路的兩旁,花圃中有白色的小花和青色的小草,一幢幢樓房隱在樹叢中。可是,在一片和諧的氛圍中卻突兀地出現了一些人,我驚訝於這少數的人群:他們或直或卷的看起來極不自然的頭發,他們脖子上綴著銀光閃閃的骷髏頭的金屬項鏈,他們的衣服上刻意弄出來的破洞和補丁,他們臉上無所謂的表情和他們身上或隱或顯的青色文身!這還是學生嗎?這分明是社會上的不良少年!
這是“留守兒童”中少數的一群,他們從不為學習煩惱,因為從來不會有人為他們的學習成績而擔心。在學校,他們上課睡覺,下課打鬧。不在乎老師的責罵,不在乎別人的白眼。他們一群群地來來往往,誇張地大聲叫嚷,滿嘴的汙言穢語,用聲音來虛張聲勢,將感情的釋放調到最大值。他們樂此不疲地用自己的言行來招引別人的注意。等到放學,等到天黑,他們穿梭於網吧和遊戲廳,用一切近乎瘋狂的行為來填滿自己內心的空虛。在無奈中癲狂,在癲狂中忘掉自己。
不是所有“留守兒童”都如此。我看到的隻是他們中間另類的一群。我認為,他們是一群無可救藥的學生。有什麼能治療得了他們心靈的麻木與墮落?但是,我錯了,我錯得離譜而又痛心!
我認識一個父母都在外打工、與奶奶住在一起的男生。第一次看見他是在這所學校的池塘邊。他染著半邊紅色的頭發,身上是在學校處處可見的“乞丐”裝,表情麻木。忽然,他看見一條遊在水中的魚,便很高興地撲入水中,開心地追逐,動作滑稽而可愛。在他的臉上,我驚訝地發現了純真與美好。我呆了半天,這樣一個“頑皮”的孩子會是不良少年嗎?以後,我便和他熟悉了。他告訴我:“這裏所有人都是假裝堅強的,他們缺少父母的愛、老師的關懷,更重要的是,在那些沒有人關心的日子裏,他們自己也開始遺棄自己!他們穿奇裝異服是為了讓別人注意到自己,提醒別人也提醒自己還有這樣一個人需要愛,即使換來的是不屑,他們也不在乎。他們嘻嘻哈哈是為了掩埋心裏那沉重的悲哀。他們無所謂的表情是為了隱藏起那渴望被了解的心靈,他們吃喝玩樂是為了補充生活的空白和精神的孤寂無依……他們不是不想學好。可誰又會耐心地教育他們,給他們再次改過的機會?”
從此,我知道,不要輕易地定義一個人,因為你不夠了解他們,也不夠愛他們。
陽光照不到所有的地方,於是,世界便有了陰影;關愛如同財富,不會平均地降臨到每個人的身上,所以便有了遺憾。麵對他們那一雙雙需要關愛的眼睛,你是否感受到了——藏在倔強外表下,那顆渴望被珍惜的心?
【總結點評】文似看山不喜平。對於特殊的留守兒童,作者從遠觀的同情,到近觀的厭惡和痛心,到最後真正的理解和關懷。短短一篇考場作文,情感上卻做到了一波三折。值得借鑒的是小作者對設問句和反問句的運用,接踵而至的問號加歎號的組合,有助於表達強烈的情感,而結尾處的兩個反問,引起人們對這個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本文必殺技:視角獨特,思路新穎。
第三季:他人的苦難
名家選文——大作家寫的小話題
明子往車站走去。當他回頭再瞥一眼路邊時,突然發現那個小木匠還坐在樹下,那幾塊已失去光澤的漆板還在馬路牙上擺著。他的一雙大眼在昏暗的燈光下發出饑餓的亮光。
明子站住了一會兒,朝他走過來:“你還沒走?”
小木匠顯然剛剛哭過,聲音有點啞:“我再等等。”
“天已黑了。”
“我再等等。”
“先回去吧。”
“我再等等。”
“還等什麼呢?”
過了一會兒,小木匠還是說:“我再等等。”
明子看了看他,轉過身去,還是往車站走。他感覺到小木匠從樹下站起來,又停住腳步往回看。
小木匠果然站起來了,目光裏含著一種惜別,一種難過,一種無奈,望著明子。
明子走過去。
“也許我明天不來了。”小木匠說。
“為什麼?”
“我要回老家去。”
“你師傅讓你回去?”
“我等不到活。”
明子不知向他說什麼好。隻是把頭低下去。過了好一會兒,他彎下腰去給小木匠把漆板和那塊招攬生意的牌子收起,送到小木匠手上:“回去吧。”
小木匠接過這堆板子。
“回去吧。”
“我再等等。”
明子轉過身,大步朝車站走。當他穿過馬路再回頭望時,他看到燈光下的小木匠,又把那些板子一塊一塊地放開,然後又坐到了冰涼的地上,緊緊地蜷著身體,以抵禦晚間的寒冷。
明子的鼻子酸了,並有淚水模糊住眼睛。看了很久很久,他突然大步走回街這邊,一直走到小木匠的麵前,將那張紙條遞給他:“我等了一份活。這是這家的地址,你拿著。”
“不,我不要。”小木匠突然哭了起來。
“拿去吧。對你師傅說,務必要把那位大爺家的活做好了。”說完,朝車站跑去。
“明子——”
明子再也沒有回頭。(選自《山羊不吃天堂草》,本文有刪節)
【賞析】本文以人物的幾次“走”和“留”為線索,明子“站住”到“還是往車站走”到“停住腳步往回看”,到“大步朝車站走”,再到“大步走回街這邊”,最後“朝車站跑去”,每個動作背後都有微妙的心理變化。無論明子說什麼,小木匠隻有一句“我再等等”來應答,這句簡單的話將小木匠執拗而木訥的性格、絕望又不甘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有時候無聲勝過有聲,有時候一句勝過千言,這是這段文字給我們的啟示。
滿分作文——小作文中的大手筆
200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麵的歌詞,根據要求作文。
不要問我到哪裏去,我的心依著你;
不要問我到哪裏去,我的情牽著你。
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風中告別了你,今天這方明天那裏。
無論我停在哪片雲彩,我的眼總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風中歌唱,那歌聲也是為著你。
不要問我到哪裏去,我的路上充滿回憶。
請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根據歌詞表達的主旨,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閱讀積累,寫一篇文章。可以寫自己的經曆、感受和見解,可以講述自己身邊的故事,也可以發表評論。
注意:(1)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3)不少於800字;(4)不得抄襲。
·解題·
這首歌感情深重,很多考生的第一思路都是思鄉之情,由此聯係到台灣回歸。繼而也可以擴展到感謝恩情,感謝父母,感謝生命,感謝地球等等。此類題材特別適合情真意切的夾敘夾議,或者純記敘文。在感情類話題下,動人的故事永遠較之長篇大論的議論文更容易出彩。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唐·孟浩然
淩晨的港口,霧氣很重,一眼望去江麵是青灰色的,煙霧蒙蒙中隻看到零星的船隻。深冬的風是充斥著寒意的,把周圍的樹、草、石板打上了薄薄的白紗。遠處船家的燈光還未亮起,整個碼頭寂靜無聲。
江邊的風伴著冰冷的江水撲麵而來,垂暮的老人站在江邊,雙眸凝視水天交接之處,像一尊定格的雕像。黑色大衣的一角不停地扇動,挺直的身板傳送出一種威嚴,可眼前的淚光讓他看上去像一個空虛的過客。
看著手中那張已經泛黃的船票,老人不禁淚流滿麵。淚水順著他滿是溝壑的臉頰靜靜地流淌著,那一滴滴晶瑩的淚珠讓他回憶起無數個錯過。
那年,在碼頭,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麵。一無所有的他隻剩下一張回鄉的船票,那船票寄托著他人生的希望。可是,年輕氣盛的他忘不了對家中老母親的承諾:“衣錦還鄉!”他決定在台灣重新站起來。就這樣他放棄了回鄉的機會。
身無分文的他隻能靠乞討為生,在垃圾堆打滾成了家常便飯。每一次被人侮辱,毆打,都使他的精神飽受創傷。他開始變得麻木,像行屍走肉,多少次想放棄自己,可手中的船票讓他想到家中母親殷切的期盼。於是他開始振作。
他打算去碼頭當苦力,可異鄉的人卻寒冷與漠然;他打算去賣藝,可被人罵成瘋子。萬念俱灰的他幸得一位同鄉幫助,在一家小吃店奮鬥。憑借正宗的家鄉菜手藝,他終於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正當他興奮地準備還家時,內戰爆發,他回鄉的腳步又一次被阻斷。
這一等就是五十年。雖然他已四世同堂,但仍不住地想念家鄉的山水,家鄉的親人。這五十年,他想知道故鄉親人現居何處;這五十年,他想知道兒時玩伴近況如何;這五十年,他時時刻刻都在懷念故鄉的點點滴滴……可這五十年的世事滄桑阻斷了他回鄉的路。多少個晚上他握著船票,徹夜難眠。可一次次的錯過,他,似乎已經回不去了。
遠處的鳴笛將他從記憶中拉回,看著來往的船隻,他失聲痛哭,像一個離開了母親懷抱的孩子,眼神中透出無助與悲涼。“爺爺,你天天拿著船票到這裏來,你的身體已經不能再乘船了,剛聽新聞說,有兩岸直通的飛機了……”不知什麼時候,孫子站在了他的背後。
他顫抖了一下,手伸向半空,一鬆開,一陣風過,手中的船票被吹走,在空中翻轉著跟頭,飄向遠方,去尋找它的根……
【總結點評】本文形式新穎,意境優美。開頭一段古詩的引用貼切自然,很能吸引閱卷老師的目光。而之後的思鄉之情,回憶往事,都優美深情,反映出小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直到結尾,小作者也未曾有純粹的抒情總結,卻讓讀者感覺一切盡在不言中。
本文必殺技:思緒惆悵,有悲憫情懷。
實例一2003年全國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麵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牆淋壞了。他兒子說:“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居家的一位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裏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富人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韓非子》中的一個寓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係呢?是什麼樣的關係呢?請就“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