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快樂所以我快樂(3 / 3)

注意:(1)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試題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體自選;(4)題目自擬;(5)不少於800字;(6)不得抄襲。

·解題·

這道題意在考查考生的審題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第一,命題中包含兩個元素:“感情的親疏遠近”,以及“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隻抓其中一個就會偏題;第二,按照題意,考生應思考的是前者對後者的影響,而不是相反;第三,盡管“文體自選”,但本題的思辨色彩較強,以議論文入手較易控製;第四,此題切忌空洞論說,應選取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事例,有理有據地展開論述。

感情是雨露,滋潤著普天下無處不在的親情樹;感情是生命長河中的動人樂章,喜、怒、哀、樂、愁是其永恒的主題;感情也是人類認知世界、探索世界的第一觸角,真、善、美、假、惡、醜是其最本真的感受。然而感情也是自私的、唯心的,它會或多或少地蒙蔽我們原本明亮的雙眸,影響我們對人及事物的客觀判斷和認知。

記憶中有一幕至今令我心痛的畫麵:那是9·11事件發生第二日清晨,我們這些在“深山”中閉門修煉的學子們沒有來得及從外界媒體獲知消息,而是從老師口中得知這個事件的發生,幾秒的震驚和寂靜後,全班爆發出震耳的歡呼與慶賀。那個敵視中國的“山姆大叔”,那個轟炸我們大使館的美國佬,那個推行單邊主義、橫行霸道的囂張大國,那個諜眼密布、自以為是的“世界警察”,卻在本土遭到了所謂“恐怖分子”的“致命”打擊。多行不義必自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我們中國人慣用的道德邏輯。於是,除了哀痛在災難中喪生的中國人以外,對其損失和傷亡的統計數據便成了我們幸災樂禍和津津樂道的由頭。

然而,永遠難以忘記美國及其他國家對遇難者不分種族、國別的悼念與緬懷;難以忘記紐約廣場上沉痛的詩篇;難以忘記遇難者家屬對恐怖分子人性回歸的呼喚,對人類和平的虔誠祈禱。在淚水與燭光中,我看到了我們靈魂的狹隘與卑微,我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麵對這些無辜的遇難者啊!

生命是否同樣珍貴?答案必然是肯定的。然而何以在我們眼中有了不同的地位——那是因為我們被報複和憤恨的情感燒昏了頭,遮住了眼,平日對那個政權的秘密的詛咒在某一天突然變成了現實,於是沉浸在動機不純的快樂中,自然無法正確地認識事件本身。

人類不能夠沒有感情,同時理智也不可少。我們有一顆火熱的心,同時也不可缺少一雙明亮的眼睛和一個冷靜的頭腦。大到如此事,一個民族的心態;小到一個人對身邊芥蒂之事的看法,感情的好惡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如果沒有理性的分析與控製,隻聽憑感情的左右,跟著感覺走,那麼“好者愈好,惡者愈惡”,世界在我們意識中的反映必然越來越扭曲,失去了本真。

千百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擺脫偏激、愚昧情感的困擾。其實最簡單的方法是用理智的思維去感知,因為它可以告訴你:不隻是生命,很多東西,都同樣珍貴。

【總結點評】選取9·11事件中國人的反應作為題材,既是一個巧妙的考場作文切入點,又顯示出小作者平時就勤於、善於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結尾處強調理智的重要性,指出“不隻是生命,很多東西,都同樣珍貴”,既切合了主題,又使主題獲得了延展和升華。小作者沒有多麵撒網,而是抓住一個事例深入挖掘。條分縷析,娓娓道來,既有說服力又不偏激。文辭並不華美,卻非常準確到位,毫無中學生作文常見的無病呻吟、華而不實之弊。

本文必殺技:角度全麵,層次分明。

實例二200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題

平時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麼?又會想到什麼?請以“他們”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不少於800字,不得寫成詩歌,不得透露個人信息。

每個人都是墜入人間的天使,他們會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陪我們度過,給予我們不一樣的感悟,隻是我們對他們忽略得太久了。

他們是殘疾人,可他們是上帝創造的單翼天使。沒有華美潔白的翅膀,可他們有堅強的信念。於是有了朝陽中的身影,日落下的躍動,一點一點,他們讓自己的翅膀硬朗。邰麗華,她用自己柔美的肢體,在無聲的世界裏展現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間勾勒出人性的堅強,舞出了千手觀音的絕唱。殘奧之星王燕紅,她用自己堅強的信念在2004年的殘奧會上贏得了射擊金牌,也為自己的生命畫出了美麗的弧線。看到他們,看到飛翔的舞步,我想起了堅強的天使。

他們是普通的清潔工,可他們是上帝創造的綠色天使。沒有耀眼的光芒,有的隻是平凡的工作。但可曾發現每當他們掃過之後,在樹影下留下來的掃帚的絲紋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柔軟,靜下心來又有種莫名的感動。平凡的事業中揮灑著不平凡的汗水,與其說揮動的是掃帚不如說是自己的畫筆,為自己的工作揮動,為自己的城市揮動,描繪出幹淨的城市圖景。看到他們臉上的微笑,忽然明白了,他們不求名揚,隻為自己的家鄉多些幹淨的氣息,多些清新的呼吸。看到他們,看到揮舞的雙臂,我想到了默默奉獻的天使。

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他們是上帝創造的忠誠天使。穿上了軍裝就意味著肩負起了責任,是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責任。對使命的忠誠,使他在藍天中改變了自己生命的航向,用16秒詮釋了軍人的意義。他——李劍英,用軍人的生命譜寫了熱愛人民的忠誠讚歌,在碧空中留下一縷英魂。英雄不死,那是忠誠的力量。還有那汶川地震時衝在前線的他們,搬開石頭,掘起坍塌,一點點拓展生命的天空。他們是忠誠的勇者,視人民的生命為自己的生命,更能為人民的生命而獻出自己的生命。看到他們,看到無畏的身影,我想起了忠誠的天使。

還有他們,在三尺講台上澆灌智慧雨露的教師——園丁天使,灑甘霖以期桃李滿天下;在工地中工作的民工——勞動天使,因為勞動,有了一座座高樓大廈,有了一個個新城市的崛起;在社會中飛舞的微塵——愛心天使,凝聚愛心的符號,在社會上傳播愛的力量,灑滿愛的雨露,大愛無聲;還有他們——白衣天使;還有他們……

他們都是墜入人間的天使,以不同的身份走近我們,可我們忽略得太久了。所以,向天空呐喊吧,向流雲張開雙臂吧,傾聽他們的聲音,以愛的名義張開沉睡的眼睛,看看他們,關注他們。他們,是天使,一樣飛旋出動人的舞步。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在默默地為我們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或許我們對他們太熟悉了,或許他們太平凡了,以致我們有時竟然忽略了他們的存在。然而就是這些平凡的人卻時時感動著我們,鼓舞著我們。試想,假如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可以想象嗎?

【總結點評】選取殘疾人、清潔工、軍人和教師幾個群體,這樣的題材略顯平常。但本文語言優美,句式變化有力,比喻不多卻很精當——“墜入人間的天使”將“他們”的共性歸納出來,巧妙地將“他們”與“我們”聯係在一起,使立意得到了升華。

本文必殺技:文筆精良,結構清晰。

1.新聞中的素材:需要關懷的人們

教育專家呼籲為中小學生減負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多年來一直是困擾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頑症”,盡管各級政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不斷推出改革舉措,但總體而言,“減負”難題尚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2009年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向社會各界征集意見起,“減負”再次引起各方人士熱烈關注。

2.時事裏的啟示:關懷創造奇跡

交警為摩托返鄉大軍護航

2010年春節臨近,由佛山、東莞、廣州等珠三角城市返鄉農民工組成的10萬“摩托車返鄉大軍”,沿著321國道返回廣西、貴州、湖南和四川老家過年。他們穿著厚實的棉衣,打著結實的綁腿,棉質護膝、防風頭盔、皮手套,或成群結隊,或獨馬單騎,車上大多數是小兩口子,或者夾帶一個小孩,奔馳在國道上,成了春運交通線上一道道特殊的風景。

為了確保他們能夠順利返鄉,廣東省2萬多交警上街,疏導指揮。在雨霧等惡劣天氣專門用警車為“摩騎大軍”開路,沿途護送,同時還在路上設置專門休息點,為摩托車騎乘人員提供休息、暖手、熱茶、藥品和修車工具等服務,確保群眾安全返鄉。如果遇到雨霧等能見度低的惡劣天氣,交警部門還派出宣傳車,利用高音喇叭喊話,提醒摩托車駕駛人注意減速,安全行駛。

3時事中的爭議:我們該怎樣關懷

高校幫困免費送手機引爭議

貧困大學新生每人可免費領取一部新手機,這是2009年9月12日上海華東師大開學報到第一天出現的一則新聞,但也立刻成了頗具爭議的一個話題。

12日是華東師大的新生報到日,華東師大普陀和閔行兩個校區同時設立了貧困生的“綠色通道”,還在人手一份的《助學手冊》裏詳述了學校的各項幫困保障措施。

手冊中注明,特別困難甚至身無分文的新生,可當場獲得最高500元的補助金,同時還可領取一部免費贈送的手機。截至12日傍晚,共有334名新生經過“綠色通道”報到注冊,其中有120多人拿到了500元的特困生補貼,隻有17名新生“認領”了手機,老師們發現,大多數特困生已經自帶了手機到校。

“既然有了手機,還叫什麼特困生?”“既然是貧困生,要手機幹嗎?”華東師大勤工助學中心主任王誌說,現在大學生幾乎人人都有手機,“如果沒手機及時聯絡,說不定到手的勤工助學機會或將來的求職崗位也會失去。”

記者發現,華東師大送的這部手機市場售價很低,功能也僅限於打電話和發短信。有教師表示,要把使用手機和使用高檔手機區別開來,貧困生應該有使用手機的權利,沒有必要人為地製造出學生之間的隔閡。但也有的教育專家認為,此舉並非雪中送炭。上海教科院研究員吳增強說,幫困要幫到點子上,最關鍵的是要弄清楚貧困新生進校後最渴望得到的是什麼,貧困新生最缺的是什麼,與其送手機不如幫助他們通過勤工助學的勞動所得自己去買手機。“對貧困生來說,物質的關懷與資助是一方麵,更需要的是對他們進行創業精神的教育。”

解讀此類新聞,要注意對一些事物的定性分析。比如:對大學生而言,手機到底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手機對於貧困生,是否能起到幫助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開始討論關懷是否得當問題,才會有理有據,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