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凡人之歌(1 / 3)

——處世

題記

水是一種很有修養的事物。我的處世方式與美學態度裏,肯定都有水的影子。水的滲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種物質不可比擬的。風與微塵能通過細小的空隙,而水則能通過更為細小的空隙。如果一個物體連水都無法滲透的話,那麼它就是天衣無縫了。

——曹文軒

解讀處世之道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裏,就要麵對社會準則。怎樣麵對他人,怎樣遵守規則,如何競爭,如何合作,何時進取,何時退讓……這一切,都是處世之道。常言道:人情練達皆學問。處世之道看似簡單,卻蘊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掌握好各種真諦,會讓你輕裝上陣,更好地發揮自我才能。違反了處世之道,會讓你步履蹣跚,麵對各種意想不到的麻煩。

處世中的矛盾

我們都知道,人應當誠信,可善意的謊言又是不可或缺的禮貌和體貼。法律應該鐵麵無私,但常常也會參考道德輿論而改變量刑。各人自掃門前雪是冷漠,但保持距離又是對別人的尊重。我們曾經提倡做好事不留名,可現在卻提倡大力宣傳慈善事業。處世之道仿佛處處矛盾,令人難以捉摸。這是其中的深奧,也是其中的奧妙。透過這些看似矛盾的規則,社會守則才會清晰地浮現。

處世中的領悟

原始社會,人們必須彼此合作,否則將麵臨物種的滅絕。於是那叢林中的原始歲月,讓我們學會團結,學會分享。現代社會,我們必須愛護環境,因為你無法擺脫人類社會而生存。於是我們學會了發展教育,學會治理汙染。處世之道看似人為,實為天擇,人們在磕磕碰碰中尋找最好的方式。處世之道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人們在新的時代裏,會不斷發現新的處世之道。

我們怎樣處世

豆蔻年華,青春歲月,我們對於處世之道總有無限迷茫:我對了嗎?錯了嗎?做得好嗎?還不夠嗎?恰當嗎?合適嗎?我們又常常為自己的行為後悔:貿然的幫助也許會傷害到一顆敏感的心,一時的懦弱也許會失去難得的機遇,美好的初衷帶來一個糟糕的結果,汗水和努力也許隻換來一個嚴重的錯誤……但你不必為此沮喪,因為處世之道本來如此,就要在人世間慢慢認識。

處世之道是與人相處的學問,隻要你記住尊重他人和發展自我,可以慢慢地學習那些細微的規則。

第一季:學問

名家選文——大作家寫的小話題

握手之事,古已有之,後漢書“馬援與公孫述少同裏閭相善,以為既至常握手,如平生歡”。但是現下通行的握手,並非古禮,既無明文規定,亦無此種習俗。大概還是剃了小辮以後的事,我們不能說馬援和公孫述握手過便認為是過去有此禮節的明證。

西裝革履我們都可以忍受,簡便易行而且惠而不費的握手我們當然無需反對。不過有幾種人,若和他握手,會感覺痛苦。

第一是做大官或自以為做大官者,那隻手不好握。他常常挺著胸膛,伸出一隻巨靈之掌,兩眼望青天,等你趁上去握的時候,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著,他並不握,他等著你來握。你事前不知道他是如此愛惜氣力,所以不免要熱心的迎上去握,結果是孤掌難鳴,冷涔涔的討一場沒趣。而且你還要及早罷手,趕快撒手,因為這時候他的身體已轉向另一個人去,他預備把那巨靈之掌給另一個人去握——不是握,是摸。對付這樣的人隻有一個辦法,便是,你也伸出一隻巨靈之掌,你也別握,和他作“打花巴掌”狀,看誰先握誰!

另一種人過猶不及。他握著你的四根手指,惡狠狠的一擠,使你痛徹肺腑,如果沒有寒暄笑語偕以俱來,你會誤以為他是要和你角力。此種人通常有耐久力,你入了他的掌握,休想逃脫出來。如果你和他很有交情,久別重逢,情不自禁,你的關節雖然痛些,我相信你會原諒他的。不過通常握手用力最大者,往往交情最淺。他是要在向你使壓力的時候使你發生一種錯覺,以為此人待我特善。其實他是握了誰的手都是一樣賣力的。如果此人曾在某機關做過幹事之類,必能一麵握手,一麵在你的肩頭重重地拍一下子,“哈嘍,哈嘍,怎樣好?”

單就握手時的觸覺而論,大概愉快時也就不多。春筍般的纖纖玉指,世上本來少有,更難得一握,我們常握的倒是些冬筍或筍幹之類,雖然上麵更常有蔻丹的點綴,幹倒還不如熊掌。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裏的尤利亞,他的手也是令人不能忘的,永遠是濕津津的冷冰冰的,握上去像是五條鱔魚。手髒一點無妨,因為握前無暇檢驗,唯獨帶液體的手不好握,因為事後不便即揩,事前更不便先給他揩。

男女握手之法不同。女人握手無需起身,亦無需脫手套,殊失平等之旨,尚未聞婦女運動者倡議糾正。在外國,女人伸出手來,男人照例隻握手尖,約一英寸至二英寸,稍握即罷,這一點在我們中國好像禁忌少些,時間空間的限製都不甚嚴。

朋友相見,握手言歡,本是很自然的事,有甚於握手者,亦未曾不可,隻要雙方同意,與人無涉。唯獨大庭廣眾之下,賓客環坐,握手勢必普遍舉行,麵目可憎者,語音無味者,想飽以老掌尚不足以泄憤者,都要一一親炙,皮肉相連在這種情形之下握手,我覺得是一種刑罰。

《哈姆萊特》中波洛涅斯誡其子曰:“不要為了應酬每一個新交而磨粗了你的手掌。”我們要愛惜我們的手掌。

【賞析】這篇文章看似寫握手,實則寫人際關係。作者通過略帶諷刺的比喻和淵博的引用,將握手中隱含的種種性格及處世方式描寫得生動有趣。語言幽默,富有情趣,細節之處尤其精彩。

滿分作文——小作文中的大手筆

2005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題

下麵兩幅圖可以給人豐富的聯想或感悟,請聯係提示文字對它們加以比較,把圖給你的聯想或感悟寫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1)聯想或感悟要與兩幅圖都相關;(2)題目自擬;(3)立意自定;(4)文體自選;(5)不得抄襲。

·解題·

顯然,題目中的兩個形狀的特點很不相同,但要注意到,題目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褒貶態度,所以這一類的作文要避免偏激的態度,可以選用諸如“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用處”一類的觀點。

看到這樣的兩個圖形,一個沉穩而平滑,線條柔和;一個棱角鮮明,光芒四溢,不禁讓我想起了中國古代曆史中的兩種人,通子與執子。

線條柔和者為通子。他們是通達之人,麵對明主或昏君,他們或出仕為官,或隱逸山林。他們順應時局地選擇,該退時則退。於是麵對亂世,他們或垂釣於濮水,或放歌於鄴下;或采菊於東籬,或幽居於竹林。他們行吟高歌,他們臨風長嘯,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係之舟者如莊子,他持竿不顧,寧“曳尾於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淵明,“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閑適者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通子們胸中釋然,他們圓如卵石。他們明白,麵對亂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認真。於是他們遊閑山樂水,以淥水清猿、曲徑通幽為伴,騎馬揮毫,信可樂也。

然而,受命於危難,救民於水火的往往是執子們。他們胸中自有乾坤。

披發行吟澤畔的是屈子。楚國的落日染紅眼前的汨羅江,子蘭讒言,鄭袖內惑,人民如涸轍之鮒,喘息掙紮。屈子的堅持有用嗎?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搖頭歎息。楚國滅亡之時,也是他命盡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遠置於詩人之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為詩人,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執著如屈子,你怎聽不進“聖人不凝滯於物”呢?

死可以明誌,生卻可以踐誌。當死降臨到司馬遷頭上時,他選擇了生,他隱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文采不表於後世”。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執著呢!他終成一家之言。

棱角分明,無所畏懼者如執子。他們執著著他們的追求,無悔無怨。那個“投戎從筆”的辛棄疾,一生被棄用多達38次,僅剩一支羊毫,他也要書寫禦敵之心,縱把欄杆拍遍,也無人會。諸葛亮,執著於白帝托孤,積勞成疾,逝於五丈原……

執子們執著著他們的執著,通子們通達著他們的通達。不論圓滑避世,明哲保身,還是棱角分明,堅守信仰,他們都成為了中華萬代的不朽財富。

我們在通子們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中學會從容,在“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中學會包容。通子們教我們學會適應,沉穩柔和如圓;我們在執子們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中學會堅持;從嵇康繞梁的琴聲與阮籍的慟哭而返中體會信念與力量。執子們教會我們閃亮自我,堅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

曆覽前賢,如果我們擁有了執子的執著與通子的包容,該會有另一種更美的圓形吧!

【總結點評】本文用執子與通子的比喻,描述了中國兩種典型的曆史人物:包容型和執著型。作者欣賞包容型人物的豁達和瀟灑,更讚美執著型人物的無畏和堅持,這種辯證式的觀點可謂是高考中最安全的主題。本文語言優美,如“沉穩柔和如圓”“棱角分明如星”等句子對仗工整而富有詩意。

本文必殺技:比喻貼切,筆鋒老到。

第二季:道理

名家選文——大作家寫的小話題

人在死時,有的死得很溫柔,有的很粗暴,有的很痛苦;有的在最後一瞬還神誌清明,有的長時間已昏迷不醒。所以死後的麵貌有的像前麵所說的兩個那樣美,有的卻顯得很庸俗、很痛苦,或是很醜陋,甚至五官都挪動了地位。但是這些麵型對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啟示:就是人類應該怎樣努力去克製身體的或精神的痛苦,即使在最後一瞬也要保持一些融容的態度。在曆史上有多少聖賢在臨死時就這樣完成他們生命裏最完美的時刻。這需要深沉的修養與堅強的意誌。我們不能要求人人在死前都能如此自持,但我們卻不願意看見一個健康的人,並不是在死前,而是在生活中偶遇不幸,便弄得忘形失態。忘形,在某種情形下本來是很可愛的,“忘形到爾汝”,正是朋友坦露胸懷的時刻;在戀愛,在戰鬥,在為某種事業積極努力時,總不免有時要忘形的。這是自然情感的流露,在某瞬間——也隻限在某瞬間——是很可貴的。可是在這多變的時代,忽然得意的人很多,忽然失意的人更多;這些忽然得意,忽然失意的人往往愛在大庭廣眾中忘形,這種忘形可就不但不可貴,而且有些可憐或可憎了。我們常常在比較生疏的聚會裏見到這樣的人,目空一切,覺得天下事易如反掌,所有人間的痛苦都與他無關;他們不是剛駛著卡車從洋貨薈萃的某地方回來,就是剛坐著飛機從人文薈萃的某地方回來,得意的神情無形中泄露出他們以前從未經驗過的他們方才所經驗的事。不過這也是自然的流露,人在自覺得意時,怎麼能勉強做出一副淡漠的神情,好像沒有那麼一回事呢。人家說這樣的人“得意忘形”,含有一些責備或諷刺的意思,略加吟味,這話無非表示這個得意的人沒有涵養,輕浮淺薄,而他得意的樣子使不得意的人有些難以擔當。

最引人不快的是失意忘形。得意忘形至多不過使人難以擔當,失意忘形卻每每是自己表現出醜陋的姿態。忘形的失意者愛把自己當作一個世上最不幸的人,可以例外看待,一般人行為裏的節製他也無須遵守,同時他並不自省,他的失意是否這樣深,縱使這樣深,他更不了解應該怎樣擔當這樣的失意。因此自己的不幸就被看作是人間最大的不幸,在這最大的不幸的籠罩下,他就為所欲為了。在閭巷間常常看見一群人圍著一個失意的女人,她不是坐在一座石墩上亂罵,就是躺在地上打滾;有些多年的朋友,一旦吵起架來,便彼此攻訐陰私,使些不相幹的人互相談講;更有腰纏累萬,一夜紙牌便不翼而飛,沮喪中取出手槍,裝腔作勢,讓許多人圍著勸導;也有失戀青年,一夜泥醉,哭哭啼啼,尋死覓活,使朋友們在旁邊擔心坐守;還有一部分專家學者,一向飲則咖啡,坐則沙發,不料數年來幾個筋鬥,便自覺是天下最窮的窮人,仿佛連腦子裏裝著的一些專門知識也跟著貧窮起來,到處訴窮,毫無選擇,巴不得從富商大賈的筵席間分得一些殘杯冷炙。這種種,絲毫引不起人的同情,隻表露出自己的醜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