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是眼淚的碼頭(1 / 3)

——感動

題記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動?”感動他們的,應是道義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這一切是永在的。

——曹文軒

感動的瞬間

感動也許是某個不經意的時刻,也許是一次未曾預料的偶然。一個笑容,一滴眼淚,一種聲音,一場煙火,美好的,親切的,溫暖的,憂傷的……總有些事情會在你心裏留下清晰的畫麵,你甚至會感覺就有這樣一張老照片。然而搜尋遍家中的相冊,才發現那老照片隻存在於記憶之中。這樣的時刻,就叫做感動。

感動的歲月

歲月荏苒,時光流逝,很多看似平淡無奇的事情,卻慢慢積累成你心中最難忘的感動。母親每天辛勤勞作的身影,父親嚴肅外表下的關愛,親人每次相聚的盛情款待,朋友年複一年的相互支持,默默在清晨工作的清潔工,風雨無阻投遞信件的郵遞員……當這一切早已成了習慣,你也許才會在偶然間發現,原來,他們帶給了你那麼多感動。

感動在你身邊

感動未必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甚至未必是一件特殊的事。太陽照常升起,讓我們感動於陽光的無私;都市夜晚溫暖的路燈,讓我們感動於城市的溫情。春節的紅色讓人感動,因為想起了親人和家鄉;春天的綠草讓人感動,因為想起了生命的艱難和蓬勃。隻要你擁有一顆細膩的心,隨時隨地都會擁有感動。

感動來自榜樣

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卑微而脆弱,因而偶然的超越更令人感動。感動是麵對災難時的舍身救助他人;感動是誘惑來臨時的堅守道德底線;感動是為了某個信念創造的奇跡;感動是自己選擇所曆經的磨難。感動來自榜樣,但榜樣未必是天才,平凡人創造的奇跡,才能獲得更多的感動。

感動是美好的

感動是一種美好的情懷,拷問我們的靈魂,讓我們學會關懷。因為感動,社會自發為災區捐款,上至八十老叟,下至學齡兒童,紛紛為素不相識的人們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因為感動,人們無私地團結在一起,為暴雪的街頭除去積雪,為掃雪的人們送去溫暖。暴雪肆虐未能擊敗人們,反而讓人們體會到了人間的溫情。

銘記心底的感動

我們需要感動,所以,請記錄每一個感動瞬間,回憶那些感動的歲月,關注令人感動的細節,讚美帶來感動的榜樣。讓感動發揮出它的力量,讓我們的人生和社會都更加美好。

在挑選令你感動的素材時,要記住,最重要的不是事例本身,而是感動帶給你的領悟和影響。

第一季:親情

名家選文——大作家寫的小話題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在裏麵,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裏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裏。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並不是吃飯,隻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裏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又是冬天,記得是陰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裏坐小劃子。S君剛到杭州教書,事先來信說:“我們要遊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現在想起來還像照在身上。本來前一晚是“月當頭”;也許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別吧。那時九點多了,湖上似乎隻有我們一隻劃子。有點風,月光照著軟軟的水波;當間那一溜兒反光,像新砑的銀子。湖上的山隻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爾有一兩星燈火。S君口占兩句詩道:“數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我們都不大說話,隻有均勻的槳聲。我漸漸地快睡著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見他在微笑。船夫問要不要上淨寺去;是阿彌陀佛生日,那邊蠻熱鬧的。到了寺裏,殿上燈燭輝煌,滿是佛婆念佛的聲音,好像醒了一場夢。

在台州過了一個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個山城,可以說在一個大穀裏。隻有一條二裏長的大街。別的路上白天簡直不大見人;晚上一片漆黑。偶爾人家窗戶裏透出一點燈光。我們住在山腳下。有的是山上鬆林裏的風聲,跟天上一隻兩隻的鳥影。夏末到那裏,春初便走,卻好像老在過著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並不冷。我們住在樓上,書房臨著大路;路上有人說話,可以清清楚楚地聽見。但因為走路的人太少了,間或有點說話的聲音,聽起來還隻當遠風送來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們是外路人,除上學校去之外,常隻在家裏坐著。妻也慣了那寂寞,隻和我們爺兒們守著。外邊雖老是冬天,家裏卻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來的時候,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著,並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地向著我。似乎台州空空的,隻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隻有我們四人。那時是民國十年,妻剛從家裏出來,滿自在。現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卻還老記著她那微笑的影子。

無論怎麼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本文有刪節)

【賞析】題目為《冬天》,看似隨意,卻突出了文章的韻味——文中三段分別表現三個世間永存的主題——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片段都發生在冬天,以冬天天氣的寒冷反襯出感情的溫暖。所謂“質而實綺,似臒實腴”,朱自清的散文擅長於平實中見真情。這種“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文筆,比起華詞麗藻的堆砌要耐咀嚼得多,推薦考生借鑒。

滿分作文——小作文中的大手筆

2009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題

請以“站在的門口”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請將題目補充完整,並寫在答題卡上,然後作文;(2)立意自定;(3)文體不限,可以記敘經曆,抒發感情,發表議論,展開想象,等等;(4)不少於800字。

·解題·

無論從思路還是文體的角度看,這都是一個開放度相當高的題目。考生可以補充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或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彙,寫成記敘或敘事中抒情的文體,如:“站在機遇的門口”“站在考場的門口”“站在幸福的門口”;或抒發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如:“站在大學的門口”“站在十八歲的門口”等等……除了寫回憶,寫憧憬,還可以寫站在門裏門外的抉擇,寫站在曆史遺跡前的反思,為文章增添思想的深度。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隻在屋頂披著一層灰色的瓦,時光侵蝕了老屋的門。而我徘徊在門口,想著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爺爺守著老屋。他喜歡坐在門口,一口又一口優哉遊哉地抽著自卷的旱煙。而當每次嗆得滿臉通紅時,便急急地招我給他捶背。那場景重複了幾年。而我印象中染紅老屋門口的那一抹殘陽,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經意中,爺爺便沒了。老屋的那扇門吱呀吱呀地在風中搖曳,但搖出的隻是一陣又一陣淒涼的心痛,終究,沒了坐在老屋門口的人了。

後來遷了新居,奶奶卻執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裏。她也不解釋,隻是如爺爺一樣沉默地坐著,大家違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這老屋的門,承載了太多太多。放學回家,我喜歡伏在老屋門口的小板凳上寫作業,一來那兒安靜,二來也可與奶奶做伴。奶奶喜歡嘮叨,嘮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爾也有三三兩兩的老婆婆們聚在老屋的門口,談著那些誰會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樣。但我偶爾也會聽到奶奶一個人埋怨,埋怨那個糟老頭子去得太早。那時候不知是奶奶倚著門,還是門倚著奶奶。孤零零地,我噙著淚,聽著她嗚咽,卻哭不出聲。

時間久了,老屋也成了搖搖欲墜的危房。村裏的人勸爸爸把屋拆了,我不肯,當然,爸爸也執意沒有答應。記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掛鎖的門口,聽他喃喃地說:“等我老了,還住在這屋裏。”我想我是懂的:爺爺奶奶都在這裏去了,爸料想是在這門口看到了他們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歸宿。那時候,我天真地應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這屋裏。”爸沒吱聲,摸了摸那扇小木門,轉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願在老屋的門口哭,怕爺爺奶奶瞧見了傷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門口,不願去推開它,因為怕觸及那些塵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門,經曆了太多太多,卻依舊沉默無語。我不敢撩撥這一份歲月的無聲與滄桑,但我想,今天與明天之間,也許也隻隔著一扇門,我們都站在歲月的門口徘徊,追憶著那些過往的事與過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門口,想著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門,被歲月鎖著。

【總結點評】尋常中見深情是本文最大的優點。將這個考題寫成記敘抒情之文本是一種常規思路,難能可貴的是小作者用一個個平淡無奇的細節達到了感人的效果,寫出了一扇門承載的記憶。結尾的升華“今天與明天之間,也許也隻隔著一扇門,我們都站在歲月的門口徘徊,追憶著那些過往的事與過往的人”更是點睛妙筆,給文章平添了一絲哲思的況味。文筆清麗,無過分堆砌而有傳神妙筆。如“老屋的那扇門吱呀吱呀地在風中搖曳,但搖出的隻是一陣又一陣淒涼的心痛”,“老屋的門,被歲月鎖著”。

本文必殺技:語言雋永,情真意切。

第二季:人性

名家選文——大作家寫的小話題

年前,在上海展覽館,看了一場奇特的服裝表演,“模特兒”們都已人到中年甚至老年,從四十二歲直至七十四歲。她們穿了自己設計剪裁的衣服,隨著迪斯科音樂走在長長的紅色地毯上,操著沒有訓練的樸素的步子,麵帶羞怯而勇敢的微笑。她們逐漸地鎮定下來,有了自信,她們的腳步漸漸合拍,注意到了觀眾。觀眾大多是她們的丈夫和孩子,丈夫和孩子微微吃驚地而也有些羞怯地微笑著。台上台下,他們彼此都有一些害羞,他們從來沒有試驗過在這樣一個場合裏會麵,彼此都有些不認識了似的。起初,他們都不好意思交流目光。而漸漸的,他們都勇敢起來,好像都暗暗鬆了一口氣。她們開始向他們炫耀,她們忽然發現,她們竟還能夠向他們炫耀,她們心中生出了年紀輕輕的虛榮心,決心再一次地征服他們,而他們則有些目瞪口呆。幾十年歲月的磨蝕,他們幾乎忘記了她們是女人,她們對他們稔熟得隻成了一樁習慣。她們排列著一行隊伍,輪番向他們進攻,她們已經將迪斯科的音樂踩得很準,臉上的笑容逐漸熱烈,有些無所顧忌。她們起先是用目光襲擊,然後挺起了胸膛,她們踩著紅色的地毯,向他們婷婷而又炯炯地走去。他們招架不住了似的,他們投降了似的放鬆下來,也不再害羞,甚至有些“厚顏無恥”地盯著他們的女人。他們想到:這是女人們,而她們也想到:她們是女人。她們好像已經將這點忘了很久,她們在沒有性別的服裝裏忘記了自己的性別,她們在沒有性別的負荷裏消滅了自己的性別,她們沒有性別地度過了她們最好的歲月,她們幾乎結束了女人最好的歲月而忽然記起了她們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