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是由愛情轉為親情的節點。於是,我的爸媽便將我視作上帝賜予他們的天使。在母親的肚子宮殿裏,我開始了家庭教育的第一課。聽輕音樂,做有氧體操,嘿嘿,都是我的必修課。在溫暖親切的環境下,我快樂地成長著。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愛女成鳳。嚴父慈母在我的童年是兩個互補的角色,厲聲訓斥我的父親在教導我的時候,總有母親和聲細語的安慰,這便是我的成功所在。童年,我學的知識紮實牢固,這是父親的功勞;我心靈善良而不嬌氣,這便是媽媽的疼愛有加了。絕不做溫室花朵,也絕不墮落消極。
[間關鶯語花底滑]
上學後,爸媽便對我鬆了一點,不再成天限製我的活動。為了緩解學習的壓力,爸媽喜歡在周末帶我到郊外野遊。那段日子始終印在我的腦海,因為美好,因為不再重演。記得,花兒總是開著的,草兒總是綠油油的,風兒總是和煦的,鳥兒總是快活的,像我的心情。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當叛逆之神降臨時,我不再乖巧地討父母的歡心,總是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不再需要陳詞濫調的叮嚀和嘮叨。喜歡上奇裝異服,喜歡上頂嘴,家裏的氣氛有些凝重。回想起來,我似乎要走上一條錯路了。要多謝我的父親,那副嚴厲的麵孔突然換成了和藹和耐心。他一步步地引導我,從不揭我的短,也不重複說教,黑色的日子就在無聲中過去了。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終於把我拉扯大了。即將離開父母的我有些悲壯的感覺。爸媽老了,我發現他們鬢上的白絲;爸媽笑了,當我發現他們滿足的欣慰的目光,我突然哭了,爸媽的愛和他們的言傳身教早已銘刻我心。最後,爸爸說:“孩子,以後的路隻能自己去走了。自己好好把握啊!”
[座中泣下誰最多,掌上明珠雙眸濕]
我要感謝父親母親的教導,他們是最普通的父母,卻是我永遠敬仰的明星。他們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引導我走向光明的未來。謝謝!這是我唯一能說的話了。
【總結點評】本文用了一種新穎的文體——用琵琶行中的詩句來比擬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的關係。琵琶行中那些用來形容音樂的優美詩句被作者借來形容親子關係,貼切傳神。結尾收得略顯平庸,但總體來說瑕不掩瑜。作者借喻的思路是音樂可以比喻感情,從而想到了白居易描寫音樂的名篇《琵琶行》。並將“江州司馬青衫濕”改為“掌上明珠雙眸濕”,雖略顯稚氣,但在高考這樣短短的時間內,將原詩改得既合文意又押韻,也算是難能可貴了。
本文必殺技:文體創新,構思精巧。
實例三2008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題
請以“帶著感動出發”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體自選;(3)不得抄襲,不得套作;(4)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5)書寫規範,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解題·
本文雖然是命題作文,但其實可發揮餘地非常大。“感動”就是一種可以由多重事例引起的心理活動。社會的,家庭的,親身經曆的,聽人講述的……值得感動的素材到處都是。但標題並不是“感動”,而是“帶著感動出發”,這就有了以下幾種含義:
1.要有感動的內容;2.這種感動將為以後的世界觀或者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考生要注意不要寫成“感動”,而要寫成“感動帶給我的變化”。
我以天空的名義,歌唱不老的青春,帶著感動出發,踏上尋夢的旅程。
陽光穿越了等待,感動照亮了陰霾,隻要感動常在,處處都是花開。帶著感動出發是以一顆懂得在感動中提取幸福的心去體味這個世界,體味那些浸潤在光風霽月中的美。那是春天校園上空流動著的鴿子的哨音,是夏日冗長的蟬歌以及掠過初荷的驟雨,是秋天飄搖歌舞的落葉以及與落葉一樣顏色的書籍晾曬在黃昏的平台上,是冬天雪地裏的混雜卻又好聞的味道,和等待第一朵花開的那個午後。一切的一切是簡單而平常的,但誰說幸福本身不是簡單而平常的呢?隻有學會了在心懷感動中一路前行,才會忘卻人生的猶豫與疑問,而在細微處擦出幸福的火花來。
帶著感動出發,是學會珍惜那些愛著自己的人和自己愛著的人。如同每年的生日,我都會欷歔不已,感動異常。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隻是這人,遠非我而已。這不僅是我成長一歲的紀念,也是父母年華又逝一年的見證,更是一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深沉提醒。這種感動,是包括我的所有為人子女者的寸草心,是如魚在水冷暖自知的一段記憶。帶著這樣的感動,我們才會深刻地理解每個人的責任,才會在漫漫旅途中走得更加沉穩,更加堅定。
帶著感動出發,是讓我們與大地一起共擔患難,與世界一起同聲歌唱。五月的汶川山搖地動,把全世界的心都揪緊。斷壁殘垣,瓦礫沙土,青山也一片淒惶。但堅定的目光,昭示著重建家園的希望。滿滿的血庫,街頭巷尾的捐款箱,廣場上的燭光,紅十字會的支援,解放軍、誌願者的奔赴,QQ上一個個紅心頭像——地震的中央,就是我們每個人心的方向。
帶著感動出發,再也不會在遠方的麥田裏守望成一隻單薄的問號,而是如同在黑夜裏點一盞小橘燈伴自己前行,有著讓人心安定的力量。
帶著感動出發,遠眺隔岸的燈火也不會在蟪蛄的私語中長眠,而是擁有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慷慨激昂。
帶著感動出發,曾經滄海的無奈消逝在彼此的心靈點滴裏,而跨越千年的情感響徹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帶著感動出發,夢想,也變得甜蜜。
讓我們帶著感動出發,踏上尋夢的旅程。
【總結點評】就虛寫虛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很容易就會寫得缺乏主題,不知所雲。本文作者在對題目的演繹上,不但沒有將其寫實化,反而展開了更加大膽的聯想。作者提到了汶川地震,但著墨不多,處理得流暢自然,避免了引用重大時事容易犯的牽強附會、落入俗套等問題。這篇作文運用了大量氣勢磅礴的排比句,言辭優美,節奏得當,收放自如。小作者在用詞方麵很是大膽,一般來說像QQ這樣的不夠書麵的詞語出現在高考作文中是有幾分冒險性質的。但本文作者將這種年輕人的專用名詞放入適當的語境中,不但沒有造成任何不適之感,反而讓人眼前一亮,感受到強烈的時代氣息。
本文必殺技:語言豐富,詳略得當。
1.新聞中的素材:感恩的文化
清明節,中國人自己的“感恩節”
清明節是一個充滿懷念的節日。人們向革命先烈紀念碑敬禮,緬懷先人;為逝去的親人掃墓,寄托哀思。當人們在墓前點香獻花時不難發現,種種懷念,多夾帶一種“感恩”情愫在其中:感念先人及親友,並為親人在世時自己的種種不足而深感遺憾。
從此種意義上說,清明節可以算作是中國人自己的“感恩節”。傳統節日中“知恩圖報”的內涵,在不斷提醒著現代人生前盡孝、薄葬厚養,學會感恩,並付諸實踐。
2.時事裏的啟示:感恩的力量
汶川大地震獲救的19歲幸存者參軍為感恩
2008年12月11日,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被困120多小時後成功獲救的蔣雨航,穿上綠軍裝,戴上大紅花,成為一名光榮的新兵。
19歲的蔣雨航在汶川地震中創造了一個“生命奇跡”。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後,蔣雨航也就成為當時的“新聞人物”。在經曆大地震驚魂、創造生命奇跡的喜悅以及被破格選為奧運火炬手的激動之後,蔣雨航一心要好好工作、學習,爭取能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戰士。2008年6月19日,他到黔東南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習駕駛技術。他說,多一門技術,就會多一份力量,才能多為社會做點事。
2008年7月,征兵還未開始,蔣雨航就向凱裏市人武部遞交了參軍報國的《決心書》。“我的第二次生命是黨和人民子弟兵給予的。我現在最強烈的願望就是參軍,到人民軍隊大熔爐中練就一身過硬本領,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奉獻我的一切……懇請祖國和人民軍隊挑選!”
3.時事中的爭議:解讀文化事件
河南部分高校暫扣欠貸欠費學生畢業證
畢業時節已到,但河南部分高校暫扣了欠貸欠費學生的畢業證,並且不給複印件,隻開具畢業證明和學位證明,對此有學生稱,沒有畢業證無法找工作或參加其他考試,也無法向父母交代。校方稱為了助學貸款的良性運行隻好如此,並且這種做法也是培養大學生誠信觀念的措施之一。此舉引發大量社會爭議,有律師稱,校方行為涉嫌違反國家規定。但也有輿論認為,學生拖欠助學貸款同樣違反國家法規。
助學貸款本是為貧困學生解決問題的好事,何以這些獲得雪中送炭的大學生竟然毫無感恩之意,拖欠還款呢?是沒有能力,還是相關法規漏洞?無論如何,普遍現象背後,總有其複雜的原因。在談論此類事件時,最好在有所批判的同時保持悲憫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