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第三人稱。在別人的眼裏,我是一個“他”(或“她”)。因此,用第三人稱看自己,實際上就是用別人的或者說社會的眼光看自己,審視一下自己在別人眼裏是什麼樣子,在社會上扮演著什麼角色。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所以這個視角是必要的。做自己的一個冷眼旁觀者和批評者,這是一種修養,它可以使我們保持某種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顧影自憐的可笑複可悲的境地。當然,別人的意見隻能作參考,為人處世還得自己拿主意。據我觀察,在不少人身上,這個視角是過於強大了,以至於他們隻是在依據別人的意見生活,陷入了另一種盲目。
如果說第一人稱是做自己,第三人稱是做自己的旁觀者,那麼,第二人稱就是做自己的朋友。把一個人當作“你”對待,就意味著和這個人麵對麵,像朋友一樣敞開心懷,誠懇交流。如果不是這樣,心裏仍偷偷地打量著和提防著麵前的這個人,那就不是把這個人當作一個“你”,而是當作一個“他”了。與此相類似,當我們把自己看作一個“他”的時候,那眼光往往是冷靜的,有時候還是很功利的,衡量的是自己在社會上的表現、作用、地位、名聲之類的東西。相反,對自己以“你”相待,就需要一種既超脫又體貼的眼光,所關心的是人生中更本質的方麵。這時候,我們就好像把那個在人世間活動著、快樂著、痛苦著的自己迎回家中,懷著關切和理解之情和他促膝談心。人在世上都離不開朋友,但是,最忠實的朋友還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於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出發給他以提醒、鼓勵和指導。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還有著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許多人的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昏睡著的,甚至是發育不良的。為了使內在自我能夠健康生長,你必須給它以充足的營養。如果你經常讀好書、沉思、欣賞藝術等等,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感覺到,在你身上確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堅貞不渝的精神密友。(選自《周國平論人生》)
【賞析】本文以三個人稱代詞“你我他”為例,論述了一個人應該從不同角度進行自我認識。本文比喻貼切,分析深入淺出。
滿分作文——小作文中的大手筆
2009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題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詩歌除外)。
鄭板橋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俗稱“板橋體”。他的作品,單個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解題·
本題頗有新意,將鄭板橋書法特點作為考題的材料。見到此類怪題目有的考生可能會略感慌張,其實本題隻是將鄭板橋書法的特質來比喻或影射某些人生道理。從考題中的解讀,可以了解到鄭板橋的書法自成一體,每個字的個體似乎不完美,個性十足,但總體卻非常和諧統一。因此可以看出,從大致思路來說,這是個整體和局部的話題。再結合鄭板橋書法的成功之處,實際考題內涵為:怎樣正確處理整體與局部的關係。
去黃山旅遊的人,總會對那怪峰孤鬆遐想萬千。等到我親眼識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壯麗——那孤鬆,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嶇險峻,有欲傾之勢。兩個個體本身都算不得美,卻在相融中構造出了清雅高絕的圖景!
一些個體,它們本身或許有特點,略有不足,但他們未曾勾心鬥角過,未曾針鋒相對過,在如斯的統一中,倘若你以總體之角度觀之,竟是別樣和諧。走下黃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是的,如果你是求個體的方正,那麼最終所得可能僅僅隻是一潭死水,茫然而無趣。君不見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嗎?八股文根本不講求相融,不講求文章總體的韻味,它隻求聖人之氣,隻求體製規範,每一字的方方正正,這種是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終讓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與美感,更讓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絕不應該如此!它應當是支點的尋覓,是元素的交融,是單一的顛覆,更是和諧的統一。
個體的波瀾不驚,甚至旁逸斜出,卻是在同一後成就整體的雲蒸霞蔚,別樣風采。鄭板橋先生曾說:“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他也正是這樣詮釋自己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成就了和諧的同一,成就了“板橋體”的藝術高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以前讀何立偉先生的《日月鹽水豆》一文,不禁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歎服。文言,精巧而意賅;白話,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許僅取一者,會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詞肥意瘠,但兩者的兼用卻令整篇文章彰顯了別樣的韻致。
非獨文學如是。榮格說:“文化最終沉澱在人格上。”我想,我們的內心中或許也要依靠無數不調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為飽滿。“我的心裏有猛虎在細嗅薔薇。”這是詩人薩鬆的詩句。猛虎不免生猛,薔薇過於柔韌,倘若兩者並參,方為豐滿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女兒情態;亦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氣貫長虹。她的人格,非婉約,非雄健,而是兩者兼具的浪漫,令人懷想千年。
道與萬物參,萬物的和諧統一,方成就世間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抹遒勁的孤鬆,再看向那麵絕然的峭壁,在夕陽下它們長久地融為一體,錯落有致。我釋然。
【總結點評】本文條理清晰,語彙豐富,運用了大量的素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由板橋書法聯係到黃山奇景的思路富有新意,用比喻來解釋比喻,文章因而更加生動鮮明。
本文必殺技:思路清晰,積累豐富。
實例一2008年全國高考卷Ⅱ作文題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龜的沙穴。一天黃昏,一隻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隻老鷹直衝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遊客發現了它,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著小龜爬進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沙穴裏成群的幼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那幼龜是個“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後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海灘。好心的遊客走了,原先那隻等待時機的老鷹會再回來的,其他老鷹也跟過來了。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做出含意範圍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解題·
這是一段哲思型的材料,此類型材料應進行辯證的思考。從材料看,最直接的思路是:趕走老鷹的人好心辦了壞事。而擴展思路則還有從老鷹的角度(如被趕走之後堅持回來並取得勝利),從人的角度(如不搞清楚狀況就盲目幫忙),從小龜的角度(如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導致全軍覆滅),以及從三者關係(如成功、失敗、內因、外力等)的角度來展開思路。
南太平洋島上的小龜縱然聰明,最終還是葬身鷹腹!自然界中鷹享有盛譽,仔細總結,發現其有以下三個特點,稱之為老鷹哲學。
老鷹哲學之一:看清事實
看清事實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礎。小龜們看到偵察兵爬進了大海,便以為一切安全,於是心安理得地爬了出來,結果呢?隻能遭受滅頂之災。而老鷹卻正好相反,它們看清了還有成千上萬隱蔽在沙中的小龜,結果大獲豐收!
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應該看清事實,否則會讓我們遺憾終生!司馬懿不就因此而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而遺憾惱怒嗎?我們不也經常因廣告效應而買到一些偽劣產品嗎?所以,我們需要看清事實。看清事實是一種智慧。
老鷹哲學之二:引而不發
老鷹沒有因遊客的出現而放棄狩獵,它在等待機會,遊人走了,它的機會便來了,最終它成功了!
戰爭中的“誘敵深入”不也是這樣嗎?我們經受住小的誘惑,是為了垂釣更大的獵物,讓更多的敵人進入我們的包圍圈,一舉將他們殲滅!現實生活中不也這樣嗎?我們一直在等啊等,直到股票漲到一個很高的價位時,我們才把手中的股票拋售出去。這不正也是一種智慧嗎?很多時候,我們同樣需要引而不發!
老鷹哲學之三:堅持不懈
老鷹沒有因遊客的出現而放棄這次捕食,它堅持了下來,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人難道就不是這樣嗎?蘇武牧羊十餘載,最終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是他的堅持不懈;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她沒有放棄,與各種不利因素作鬥爭,最終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而成為殘疾人心目中的偶像,這是她的堅持不懈;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這些都是他們的堅持不懈;八年抗戰,我們最終取得了勝利,這也是堅持不懈……
偉人尚且如此,我們平凡人難道不應該這樣嗎?
堅持不懈是一種智慧!
這便是老鷹的哲學!有了它,老鷹得以捍衛自己的領空,稱霸一方,無人匹敵!
學習老鷹的哲學,我們便能駕馭著老鷹的智慧,長出一雙堅強的翅膀,以一雙銳利的雙眼,自由搏擊於長空!
【總結點評】本文從老鷹的角度出發,總結了老鷹在這件事中最終獲得成功的原因:看清事實,引而不發,堅持不懈。全文語言簡潔,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擅用反問句和感歎句抒發情感。用小標題總結內容的方式簡單明了,值得學習。
本文必殺技:觀點明確,條理清晰。
實例二2008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題
你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你是隨手把樹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長了蘚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你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推人?一個盲人和你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你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你與別人如何擦肩而過?你怎麼從小販手中接過找來的零錢?你如何低頭係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你獨處時如何與自己相處?
請根據對這段文字的理解,展開聯想,思考如何對待自然,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