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世界(1 / 3)

——人文

題記

如今一提起人文素養、閱讀與寫作,大家總以為是“虛”的東西,是“無用”的擺設。其實恰恰相反,“虛”中有實,“無用”之大用正是語文素養、人文知識的妙用和威力。

——曹文軒

在這個星球上

人類在這個星球上創立了無數璀璨的文明,巍峨雄壯如金字塔和古長城,美妙動人如美術雕塑或音樂文學,不可思議如太空船和機器人,繁華忙碌大都市的車船碼頭……每一個人都在創造人文,享受人文,體驗人文。

在每時每刻中

人文是生活裏的每一個細節。當你清晨被鬧鍾叫醒,當你拉開窗簾,當你享用早餐,當你奔忙在路上,當你用電話交談,當你坐在桌前,開始一天的工作或學習。你可曾想過,這一切都是人文的成果。你所擁有的此時此刻,都是人類數千年文明的結晶。

在曆史長河裏

人文是不說謊的曆史,讓你發現過往歲月的蛛絲馬跡。文字可以說謊,卻無力更改曆史的進程。雕塑可以美化,卻難以抹去時代的印記。作品可以吹噓,但不能左右後人的眼光。戰爭可以美化,卻無法抹去深深的傷痕。

在文明印記上

人文是隨處可見的文明,未必要璀璨雄壯才有意義,細小瑣碎也能被人們細細解讀。在高樓林立的北京看到“燈市口”的路牌,會依稀看到那曾經熱鬧的燈燭市場。在車站瞥見方才的小鎮名為“孟津”,立刻想起遠古時期的八百諸侯的那場混戰。聽著南方街頭叫賣的“油炸燴”,你會對曆史的評判會心一笑。坐在蘇州園林的“美人靠”裏,古人的優雅風致讓人為之傾倒。當你走入鄉間,看到奇異而淳樸的古老風俗,你會了解這片土地所承載的過往歲月。當你坐在電腦前,和千裏之外的親人視頻通話,這看似簡單的行為包含著人類數千年的努力。

在我們心裏

人文是美麗的,讓你欣賞,讚歎。人文又是殘酷的,讓你無奈,唏噓。人文的記載,比任何史書更加清晰明確,比所有的哲學巨著都要意味深長。一千個描述圓明園的記錄給你帶來的感慨,比不上當你站在大水法遺跡的那一刻。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有不同的意義,人文也如是——關鍵在於你如何解讀。

在我們筆下

人文的魅力,在於豐富,在於沉澱,在於嚐試,在於領悟。你無法也無須給人文一個確切的定義。因為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隻要有了人類,就有了人文。麵對人文,你無須評判,隻需靜靜地聆聽,觀察,領悟。

在這個話題裏,你不用刻意尋找素材——我們身處的人類社會,何處沒有人類文明的印記?

第一季:曆史的印跡

名家選文——大作家寫的小話題

我曾經向子惠說過,詞不僅本身有高度的美,就是它的牌名,都精巧之至。即如《渡江雲》、《荷葉杯》、《摸魚兒》、《真珠簾》、《眼兒媚》、《好事近》這些詞牌名,一個就是一首好詞。我時常翻開詞集,並不讀它,隻是拿著這些詞牌名慢慢地咀嚼。那時我所得的樂趣,真不下似讀絕句或是嚼橄欖。京中胡同的名稱,與詞牌名一樣,也常時在寥寥的兩三字裏麵,充滿了色彩與暗示,好像龍頭井、騎河樓等等名字,它們的美是毫不差似《夜行船》、《戀繡衾》等等詞牌名的。

胡同是衚衕的省寫。據文字學者說,是與上海的弄一同源自巷字。元人李好古作的《張生煮海》一曲之內,曾經提到羊市角頭磚塔兒衚衕,這兩個字入文,恐怕要算此曲最早了。各胡同中,最為國人所知的,要算八大胡同,這與唐代長安的北裏,清末上海的四馬路的出名,是一個道理。

京中的胡同有一點最引人注意,這便是名稱的重複:口袋胡同、蘇州胡同、梯子胡同、馬神廟、弓弦胡同,到處都是,與王麻子、樂家老鋪之多一樣,令初來京中的人,極其感到不便,然而等我們知道了口袋胡同是此路不通的死胡同,與“悶葫蘆瓜兒”、“蒙福祿館”是一件東西。蘇州胡同是京人替住有南方人不管他們的籍貫是杭州或是無錫的街巷取的名字。弓弦胡同是與弓背胡同相對而定的象形的名稱。以後我們便會覺得這些名字是多麼有色彩,是多麼勝似紐約的那些單調的什麼Fifth

Avenue,FourteenthStreet,以及上海的侮辱我國的按通商五口取名的什麼南京路、九江路。那時候就是被全國中最穩最快的京中人力車夫說一句:“先生,你多給兩子兒。”也是得償所失的。尤其是蘇州胡同一名,它的暗示力極大。因為在當初“交通不便”的時候,南方人很少來京,除去舉子;並且很少住京,除去京官。南邊話同京白又相差的那般遠,也難怪那些生於斯、卒於斯、眼裏隻有北京,耳裏隻有北京的居民,將他們聚居的胡同,定名為蘇州胡同了。(蘇州的土白,是南邊話中最特彩的,女子是全國中最柔媚的)梯子胡同之多,可以看出當初有許多房屋是因山而築,那街道看去有如梯子似的。京中有很多的馬神廟,也可令我們深思,何以龍王廟不多,偏多馬神廟呢?何以北京有這麼多馬神廟,南京卻一個也不見呢?南人乘舟,北人乘馬,我們記得北京是元代的都城,那鐵蹄直踏進中歐的韃靼,正是修建這些廟宇的人呢!燕昭王為駿骨築黃金台,那可以說是京中的第一座馬神廟了。

京中的胡同有許多以井得名。如上文提及的龍頭井以及甜水井、苦水井、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井兒胡同、南井胡同、北井胡同、高井胡同、王府井等等,這是因為北方水分稀少,煮飯、烹茶、洗衣、沐麵,水的用途又極大,所以當時的人,用了很笨緩的方法,鑿出了一口井之後,他們的快樂是不可言狀的,於是以井名街,紀念成功。

【賞析】這段文字由胡同名稱為線索,將老北京的風土人情作了一番有趣的介紹。描述曆史文化,風土人情的文章很多,但以某一方麵為線索介紹(如服裝,禮儀,遊戲等),會顯得主題清晰,內容鮮活有趣。文章結構清晰,節奏舒緩,與文章描寫的老北京那種安逸舒適的氣氛十分契合。

滿分作文——小作文中的大手筆

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麵文字,按要求作文。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麗的夢想、單純的快樂似乎在一步步離我們遠去。

蒼茫的叢林間,瑪雅文化湮沒了;絲綢古道上,高昌古國消逝了。人類在消逝中進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悵惘,也有“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曠達……讀了上麵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請以“行走在消逝中”為話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情實感,也可以闡明你的思想觀點。

·解題·

本題一眼看去,頗有惆悵之意,於是很多考生就會著眼於緬懷消失的文明,呼籲拯救古老文化這方麵。這種立意對於中學生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但如果進一步升華到文明的優勝劣汰,我們應該繼承優秀傳統,創造新的文明這一類的高度(而非一味哀歎),則更顯立意高遠,視角開闊。

江南,江南,祖父死在這裏,父親死在這裏,我也將死在這裏。

而我的子孫將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發展、興旺。

印象中的江南文明無時不在消逝,而在消逝的同時得到的是另一種充溢。

印象中的江南,服裝傳承的是靈秀而素雅的美。

江南的服飾走的是秀美與渾然天成的路線。不知是多少個年月之前,婦女們便身著立領掐腰的深藍或淡紫的獨特服飾,頭裹著獨特的圍巾,行走在日升與日落之間。江南女人早晨必戴頭巾,這與此地溫潤潮濕的氣候有關,這也正是江南人的細膩之處。江南服裝,較之於古巴蜀之地人們的曠達衣著,少了飄灑卻多了靈巧;江南服飾較之於苗族姑娘身上五彩繽紛的銀飾,少了紛繁卻多了素雅;江南服飾,較之於藏人古樸寬大的衣袍,少了姿橫而多了文質彬彬。此時的江南這一切美麗的文化卻不知在哪裏。

哦,發現了它的蹤跡,在它消失的虛無印痕之中。

當滿人的服裝因為政治的統治而入侵漢文化之後,漢人尤其是江南人表現出的是大度與豁達,因此一種文明的絢爛結晶——旗袍便由此誕生。至今它還影響著全世界的服裝專業人員的思維。

這是江南文明在消逝中走向世界進而影響世界的最好證明。印象中的江南,建築詮釋的是音樂般柔動的精巧。它如悠揚的二胡,流暢的橫笛與靈動的輕鼓一般。

印象建築,追溯曆史的濫觴,則可發現它興起於唐朝。那是個紙香墨飛、詞賦滿江的繁盛時代,也是中國曆史上最發達的朝代,而江南建築盛行於此時。

江南建築色彩崇淡雅,黑白之色往往占主。道家雲:“天玄(黑)地黃。”是指黑白之色為天地正宗。江南建築依賴於此二色,白牆黑瓦,以不變應萬變,不知在多少建築中熠熠生輝,江南建築的素雅在於此。

江南人願讓自己亭院中花石草木五彩繽紛,卻總保持牆體的素淡,這正是江南人的心靈、魂魄。

較之於滿人建築的牆體五彩絢目,江南建築少色彩卻多了潔雅;較之於羌族的碉堡式房屋,江南建築少的是曠野多的是人文;較之於藏人的依山而建,依地而形,江南建築少了的是壯觀,多的是精巧。江南建築中最獨特的還是木窗。誰都知道它的獨特之處在於精巧。這正是江南人的心,素雅而埋有精巧。

現今,行走在高樓聳立的城市叢林時,江南建築的身影似乎不複存在,而你不經意間會發現,多少完美的建築都采用江南建築裏那仿素雅的精巧。

白居易曾走過江南,故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蘇東坡應於此時便作“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之喻;更有完備之述“江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一句道盡了江南那悠遠的文明。

而今,詩人們描寫的江南盛景所剩無幾,難道一切都消逝了嗎?

不是,當浙商帶著江南人的習性走遍全世界時,江南文明得到了傳播。

那兩隻柳樹上的黑燕子,你看到了嗎?

那是唐寅留在小橋流水中的黑鞋子,讓我們與靜靜地伴著江南的風景,一起穿上它吧!

在黑暗舞蹈的文明存江南,這是月亮,海子作喻。這月亮將全由我構成。

【總結點評】“江南文明無時不在消逝,而在消逝的同時得到的是另外一種充溢”,這是一種積極而全麵的態度,比眾多局限於“緬懷”“譴責”“傷逝”之類情節的文章要高明得多。

本文結構看似鬆散,其實是典型的三段式。開篇亮明觀點,中間大段例證闡釋,結尾再次點題。這種結構方式非常適合高考作文。

本文必殺技:文筆優美,學識淵博。

第二季:物質與精神

名家選文——大作家寫的小話題

這種日本式的房屋我覺得很喜歡。這卻並不由於好古,上文所說的那種坐法實在有點弄不來,我隻能胡坐,即不正式的趺跏,若要像管寧那樣,則無論敷了幾重席也坐不到十分鍾就兩腳麻痹了。我喜歡的還是那房子的適用,特別便於簡易生活。《雜事詩》注已說明屋內鋪席,其製編稻草為台,厚可二寸許,蒙草席於上,兩側加麻布黑緣,每席長六尺寬三尺,室之大小以席計數,自兩席以至百席,而最普通者則為三席,四席半,六席,八席,學生所居以四席半為多。戶窗取明者用格子糊以薄紙,名曰障子,可稱紙窗,其他則兩麵裱暗色厚紙,用以間隔,名曰唐紙,可雲紙屏耳,閣原名戶棚,即壁廚,分上下層,可分貯被褥及衣箱雜物,床笫原名“床之間”,即壁龕而大,下宿不設此,學生租民房時可利用此地堆積書報,幾乎平白地多出一席地也。四席半一室麵積才八十一方尺,比維摩鬥室還小十分之二,四壁蕭然,下宿隻供給一副茶具,自己買一張小幾放在窗下,再有兩三個坐褥,便可安住。坐在幾前讀書寫字,前後左右凡有空地都可安放書卷紙張,等於一大書桌,客來遍地可坐,容六七人不算擁擠,倦時隨便臥倒,不必另備沙發,深夜從壁廚取被攤開,又便即正式睡覺了。昔時常見日本學生移居,車上載行李隻鋪蓋衣包小幾或加書箱,自己手拿玻璃洋油燈在車後走而已。中國公寓住室總在方丈以上,而板床桌椅箱架之外無多餘地,令人感到局促,無安閑之趣。大抵中國房屋與西洋的相同都是宜於華麗而不宜於簡陋,一間房子造成,還是行百裏者半九十,非是有相當的器具陳設不能算完成,日本則土木功畢,鋪席糊窗,即可居住,別無一點不足,而且還覺得清疏有致。從前在日本旅行,在吉鬆高鍋等山村住宿,坐在旅館的樸素的一室內憑窗看山,或著浴衣躺席上,要一壺茶來吃,這比向來住過的好些洋式中國式的旅舍都要覺得舒服,簡單而省費。這樣房屋自然也有缺點,如《雜事詩》注所雲宜夏而不宜冬,其次是容易引火,還有或者不大謹慎,因為槽上拉動的板窗木戶易於偷啟,而且內無扃鑰,賊一入門便可各處自在遊行也。(選自周作人《苦竹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