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古德裏克隻有18歲,做出這個獨創性的見解後,他還沒來得及進一步去證實它,就離開了人間,年僅22歲。
1888年,也就是古德裏克死後的100年,西方天文學家用科學的方法證實了他的設想。“魔星”成了第一顆被發現的“變星”,人類研究“變星”的曆史就從此開始了。
教堂吊燈的啟示
伽利略是中世紀意大利傑出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科學史上許多偉大的發明和發現,都是他長期刻苦鑽研、細心觀察的結果。
伽利略幼年時就很愛動腦筋,善於留心觀察事物。在學校裏,伽利略勤奮刻苦,他很快學會了拉丁文、希臘文、哲學,就連圖畫和音樂,他也學得很好。父親看到這種情況,就放棄了要他做布商的念頭,將他送進比薩大學。
在大學裏,伽利略非但勤學,而且仍然保持善於觀察事物的好習慣,別人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他卻要問一個為什麼,並能從中領悟出新奇的東西。
有一天晚上,他靜坐在比薩教堂裏,看到懸掛在教堂中央上空的吊燈,被教堂一邊敞開的窗子吹進的風刮得左右搖擺。他趕緊把窗關上,心想,這樣,燈馬上就不會動了,可是燈仍然有規律地搖擺著。這時,他突然感覺到:“這燈在搖動時的距離雖然不相等,但是它所需要的時間或許是相等的。”於是他馬上按著自己的脈搏,口中默默數著數兒,經過多次驗證,得知燈左右搖擺一次所需要的時間是相等的。後來,伽利略把這種搖擺特性稱為“搖擺的等時性”定律。
這個燈在教堂裏不知搖擺了多少年,而看見的人也不知有幾千幾萬,誰也沒有發現什麼秘密。然而,伽利略卻能因此開發思路。他利用他發現的定律,造了一個適當長度的擺錘,用來測量脈搏的速度和均一性。後來,他又製造了鍾表,發明了天文鍾。在他雙目失明、遭受教會迫害幽禁,已經是風燭殘年的最後日子裏,還在利用他50年前發現的定律,研究利用擺錘測量時間。
達爾文“嚐”甲蟲
達爾文是英國博物學家,著名的進化論的奠基人。他先後在愛丁堡大學和劍橋大學攻讀醫學和神學,但他一心向往自然科學。1831~1836年,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乘坐“貝格號”海軍勘探船做曆時5年的環球旅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采集。1859年,他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觀點。
達爾文從小具有喜愛大自然的天性。雖然父親望子成龍,幾次送他學醫、學神學,但他都感到“索然無味”。他喜愛打獵,當他第一次獵中一隻鷸鳥時,激動無比,雙手發抖。他還喜歡養狗、捉老鼠、抓小雞、擺弄瓶瓶罐罐。他上了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學習神學後,經父親再三叮囑,學習比較努力,成績也達到了優良。但他“本性難移”,愛上了這裏的甲蟲。雖然,這隻是出於搜集的熱情,但他傾注了滿腔心血,感到了無比快樂。他不忍心把小小的甲蟲解剖,他主要是為了分清這些小小蟲類的異同點,弄清它們的名字,不達目的決不罷手。
有一天,達爾文課後到院子裏去欣賞各種樹木、花草,他忘情地徜徉在綠色植物中,心情格外舒暢。隻見他在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下站住了,盯著一處出神。接著,他伸手輕輕地剝下了一些老樹皮,迅速地用雙手上前捉住了兩隻甲蟲。這可是以前從未見過的小蟲啊!還沒等仔細辨認,突然又瞧見了第三隻更眼生的甲蟲。他深恐這隻小蟲跑走,毫不猶豫地把右手中的甲蟲放進口中,想去捉第三隻。
“哎喲!”他一麵大叫著,一麵向外吐著。原來放在嘴裏的甲蟲因為突然改變了環境,本能地排出一種極為辛辣的液體,強烈地刺激了達爾文的舌頭。他吐出了這隻甲蟲,又接連吐了好幾口唾液。待他清醒過來時,吐出的甲蟲飛了,第三隻甲蟲也被他驚跑了。
回到宿舍,同伴見他一臉懊喪,手中還握著一隻甲蟲,便問他遇到什麼事了,他搖搖頭苦笑著說:“我嚐到了甲蟲的滋味。”
成名後,達爾文依然保持著謙虛的態度。有一次,他到鄉下去拜訪一位朋友,小山村裏人人都知道了這件事,大家抱著各種好奇的心爭先來拜訪他。達爾文總是謙虛而友好地接待他們。
兩個農家的孩子別出心裁,想與這位大科學家開個玩笑。商量了一陣後,他們來到野外。他們捉了一隻蝴蝶、一隻蚱蜢、一隻甲蟲和一隻蜈蚣,然後,取下了蜈蚣的軀幹、折下蝴蝶的翅膀,扭斷蚱蜢的腿和甲蟲的頭,再小心翼翼地把它們黏合在一起,“創造”出一隻“怪蟲子”。他們拿著一隻小盒來敲達爾文的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