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發明“鐵草”
魯班不但憑借自己的技藝幫助了很多人,還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如墨鬥、刨子、鑽子、鑿子、鏟子等,最有趣的是他發明鋸子的過程。
有一次,魯國的國君要他負責修建一座大宮殿,並且必須按期完成,否則,就要給予嚴厲的處罰。
接受任務後,魯班抓緊準備一切用料,其中包括大量的木材。他就召集他的徒弟上山去采伐。當時,采伐木頭用的是斧頭,砍呀、砍呀,徒弟和工匠們砍了許多天,直累得腰酸背痛,還是沒砍下多少棵樹。
魯班的心裏非常著急。如果木料供應不上,就不能按期完工。這樣,不僅自己要受到處罰,而且也會連累徒弟和工匠們。
“能不能想個什麼辦法加快伐木的進度呢?”魯班為此絞盡了腦汁,還是想不出好辦法。
這天上午,他又心事重重地到山上去察看。為了抄近路上山,他決定沿著陡坡的羊腸小道上去。山路崎嶇,草林茂盛。他用手攀著樹枝、雜草,使勁地往上爬。爬著爬著,他腳下一滑,差點兒摔下去。由於太使勁,手被握著的茅草劃破了,鮮血從手心流了出來。魯班伸手一看,隻見手上有幾道細細的口子。魯班感到很驚奇,心想:“幾根柔軟的小草竟也這麼厲害,我倒要看個究竟!”於是,他又抓住小草,用力一抽,隻見手掌又被劃了幾道口子。魯班顧不得痛,也顧不得擦去手上的血,拿起小草左看右看,琢磨著草上有什麼名堂。
終於,他發現了茅草的秘密。原來茅草葉子的邊緣上,有許許多多排列整齊的小齒兒。正是這些鋒利的細齒割破了魯班滿是繭皮的手!
“哈哈!有了!”魯班心裏一亮,心想,“如果仿造茅草的樣子,在鐵片上打出細齒來,不就能把樹弄斷了嗎?”
魯班找來了鐵匠,讓鐵匠打了一批帶有細齒的鐵片。用這種“鐵草”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氣。
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畢昇是北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他出身貧寒,從小當學徒。過去沒有印刷技術,書籍隻能靠人抄寫。一部書要花好多時間才能抄完,因此書籍顯得十分寶貴。
五代時的大官僚馮道,開始用雕刻版印刷發行“五經”。印一頁書,必須先把字雕刻在木板上。刻一部書要花費幾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如果是一部大書,就需要花幾年的時間和大量的人力、物力。
到了北宋時候,雕刻印刷大為盛行。相傳杭州西山有位號稱“神刀王”的雕刻師傅,技術出眾,很負盛名,但他有個怪脾氣,從來不肯收徒弟。那時畢昇還是個小孩子,聽別人說後,就慕名前往拜師。“神刀王”看他雖然小小年紀,但聰明靈巧,十分討人歡喜,就破格收下了這名小徒弟。畢昇跟著師傅早起晚睡,勤奮學習雕刻技術,在短短的時間裏,他的技藝就有了長足的進步。
幾年後的一天,“神刀王”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昇在一旁觀看揣摩。哪知畢昇不小心碰到了師傅的胳膊,結果最後一行的一個“之”字刻壞了。這樣,整塊木板就要報廢。當時“神刀王”並沒有責備他,可畢昇還是難過得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一連好多天都為此事而感到難過。同時他也在想,木板雕刻印刷這麼麻煩,能不能改進一下呢?此後,畢昇一有空閑,總是考慮這件事。
一天,師傅讓他到街上買菜。他邊走邊想,經過刻製圖章的攤前,看到一個個的圖章排得很整齊。他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圖章一樣把所需要的字一個一個地排起來,就不會因為一個字壞了而影響整塊雕版了。他想起了在家和小朋友一塊捏泥人的遊戲,我何不用泥來試試呢?
於是,他一有空就用膠泥做成一個個的方塊,在上麵刻成反字。曬幹後,塗上墨,果然印出了字。他高興極了!後來,他又向燒瓷的師傅請教,經過燒製後,字模變硬了,而且非常靈便,成了活字。排版時,把活字排在鐵框裏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了。活字印刷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材料、時間,而且大大增加了印刷數量、提高了印刷質量,使書籍得到更廣泛的流傳。
畢昇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他成了活字印刷的“祖師爺”,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歐洲的活字印刷術
中國的印刷術傳入歐洲,成為推進歐洲曆史前進的巨大動力。因為在這以前的歐洲,都是靠人手抄書的。這種情況極大地限製了知識的普及,隻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印刷術的傳入改變了這種狀況。但當時歐洲使用的也是雕版印刷術。15世紀,歐洲也出現了一位如同中國北宋時期畢昇一樣的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叫科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