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合適的石頭
魯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土木建築專家。他姓公輸,名般,生活在春秋時的魯國,所以後人就稱他為魯班。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家庭,從小隨家人參加各種土木建築,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曾創造攻城的雲梯和磨粉的碨,還相傳曾發明木匠工具。
一次,魯班由於趕路累了,於是坐在一家酒店門口休息。酒店臨河,河邊一群工匠正在趕造一座石橋。魯班一打聽,得知當地有種風俗,每年立春要舉行迎春會。第二天就是立春,迎春隊伍將從這座石橋上過。
主持造橋的掌墨師正手忙腳亂地催促著石匠們抓緊幹活。魯班不聲不響地走到橋邊,看見石橋快合攏了,但中間還有幾塊石頭沒有裝上,他取出曲尺量了量石橋,又把打好的石塊量了量。他低頭在心中估量了一會兒,隨手搬起一塊被石匠們廢棄在一旁的石頭,來到酒棚邊,拿出自己的隨身工具打起石頭來。
賣酒的老太婆奇怪地問他打石頭幹什麼,他笑了笑,沒有說話。石頭打好了,魯班把它交給了老太婆說:“感謝你招待我的熱水、熱飯,我要走了。明天有人要這塊石頭,你要讓他答應照顧你的生活。”老太婆望著他走遠的身影,還在笑他是個怪人。
第二天清晨,迎春隊伍的鑼鼓聲已傳來,最後一塊石頭怎麼也安不合適了。掌墨師和石匠們都急得團團轉,再打一塊已經來不及了。老太婆走過來,說她那有塊石頭和這空當差不多,掌墨師衝過去用尺一量,嘿!正合適,伸手就要搬。
隻見老太婆一下坐在石頭上大聲嚷著:“打這石頭的人說過,誰要這塊石頭就得照顧我的生活。”掌墨師連聲答應,搬過石頭一安,不大不小,嚴實合縫,大家驚得不知說什麼才好。
這時,老太婆突然大叫起來:“那人姓魚名日,這不是魯班師傅嗎?”
“一定是他!”眾人也喊了起來。
“救命”蟈蟈籠
魯班來到一個國都,那裏雄偉壯觀的建築使他流連忘返。一陣鑼聲開道,隻見一群劊子手押著一個慈眉善目的老人走向法場。別人告訴魯班,國君要在宮城四角造四座角樓,每座角樓非要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為造這種角樓,已先後找了七位掌墨師,都沒造成,全給處死了。
這時,魯班見身邊一位中年人滿臉淚痕,踉踉蹌蹌地走向郊外。當魯班得知這人是剛找到的第八位掌墨師時,心中充滿同情,暗中隨他走出城外。
遠遠看見那人解下腰帶掛在一棵大樹杈上,魯班疾步上前,搶下腰帶,勸說道:“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是個難題,還有10天時間,也許會找到辦法的。”
那中年人點點頭。
魯班在這座京城的街上走了幾天,頭腦中不斷思索著這難造的角樓。凡是京城中可供參考的建築物都看遍了,加上自己多年的經驗,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可行的樣式,能否變為現實呢?當他坐在路邊休息時,見到賣蟈蟈的小販正挑著各式各樣的精巧籠子,他心中一動,受到了啟發。
10天的期限就要到了,掌墨師一籌莫展。這時小徒弟走進來,遞上一條腰帶,並捧上一個特殊形狀的蟈蟈籠說:“一位老爺爺讓我給您的,並囑咐你一定要數數這籠子的梁杆。”見到自己的腰帶,掌墨師先是吃一驚,之後他疑惑地數起梁杆:“一、二……啊!九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他又驚又喜,趕緊帶著徒弟跑出門外。可人早已不見了。
他眼含熱淚,哽咽著說:“誰能有這樣巧的手?一定是魯班師傅,你救了我們城裏的工匠,可連麵也沒見就走了……”
華佗隱名拜師
著名的漢末醫學家華佗醫術精湛,人稱神醫,但他從不自滿,總是勤奮學習、虛心求教。
一位青年人慕名到華佗處求診。華佗把過脈後,看了看青年人,猶豫地說:“你患的是頭風病,醫治的藥引子我這兒沒有。”
“藥引子是什麼?”青年人著急地問。
“生人腦子。”華佗回答。青年人無可奈何地走出門去。
過了些日子,華佗在路上遇見這位青年人,他風塵仆仆地擔著百來斤重的稻穀去趕集。華佗奇怪地問:“你的頭風病好了嗎?”
青年人微笑著回答:“好了,是一位老醫生給治的!”
然後,青年人邊走邊告訴華佗,經人介紹他到一個偏僻山村的老醫生處治病。老醫生沒有用生人腦子做藥引子,而是讓他自己去找10頂經人戴過、年數久的草帽煎了喝。他遵照老醫生的話做了,果然藥到病除,現已完全治愈了。
華佗聽完這番話,臉紅了一陣,決心去拜老醫生為師。為了把老醫生的真傳學到手,他扮成普通人,隱姓埋名在老醫生門下從頭學起,一學就是整整3年的時間。這期間,沒有一個人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華佗。